引言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华阳国志·巴志》
古代的科技力量远不及现代发达,面对一些自然灾害,只能单纯地靠人力去解决,或通过政策去调解灾情,比如官府派人赈灾,进行灾后重建,减免税负等方式,缓解灾区民众的困苦生活,但这种方法只能缓解,无法根治。所以,像水灾,在几千年以来,就让古人十分苦恼,为了减少百姓受洪灾侵害,朝廷会命一些官员进行治水。著名的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个文学家,美食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水利专家。
苏轼一生仕途不是很顺畅,在很多地方都任过官,在官场上沉沉浮浮,不过这没有影响他为国为民做贡献。他到徐州上任时,很快就遇到了一场大洪水,为此他准备了抗洪的工具,率领百姓筑墙,在洪水涌来的时候,带着军民坚守城墙,一步都没有离开,经过长达70多天的努力,在洪水退去的时候,徐州城始终没有受洪水侵害,苏轼也凭借优秀的抗洪表现,获得了徐州百姓的尊敬。当然,说到治理水灾,怎能少了大禹,他无疑是人们心目中的治水英雄,只是如今对于大禹的身份,很多人有了一个疑惑,他真是埃及法老?通过《山海经》的新发现,线索就在埃及壁画上。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他父亲鲧使用“围堵”洪水的方法,导致洪水越发凶猛,在治水失败后被杀。他接替父亲进行这件事后,汲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堵”洪水为疏通洪水,最终治水成功,耗费了13年的时间。期间,他为了治水,3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也因此被传为美谈。大禹的治水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毕竟大禹所生活的时代太久远,也不知大禹治水,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事件。
不过,人们对这个故事太熟悉,加上很多书籍都有记载大禹的治水事迹,让很人更倾向于相信事件的存在。而在《山海经》中,也有了新发现,似乎是大禹存在过的证据。当然,这还要从夏启说起。在《山海经》的“海外西经”中,有一段关于夏启的描述,这段描述不是很重要,重点是夏启是在“海外西经”篇中出现,是不是说明他不是中国国内的君主?因为《山海经》是按照国内外及地理位置进行分经的,夏启生活的4000年前,海外西方国家当时的文明主要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在这三个西方文明古国中,从时间上看,古巴比伦在夏启死后的半个多世纪才出现,而古印度在地理位置上不符,所以夏启生活在古埃及的可能性最大。而书中的“昆仑”字,在我们的理解中,所指的是自然是昆仑山,但一些专家认为,可能指的不是山,而是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因为在书中有一段记载,把“昆仑”与“兽身”、“人面”联系到了一起,这样的描述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非常的相似,就连“居东而立”这个方位,都是一致的。在时间上,狮身人面像的建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所以夏启能够看得见它与胡夫金字塔的。
在金字塔内有一幅壁画,上面的左边画有一个人物,人物的配饰形象,和“海内西经”对夏启的外形配饰描述,也完全相符。如此是不是说明夏启可能是埃及那一届的法老,而他的宝座是大禹传授的,那么是否说明大禹也是埃及法老?当然,我们不能凭借一本书就敲定这件事,事实需要大量实据进行证明,加上《山海经》中有许多没在现实中发现的异兽仙人,可信度有待证实,拿它当做唯一史料是不可取的。不过,多一条线索并非坏事,能够为我们对那个时期的探索,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可能。
结语
大禹在我们的认知里,一直是华夏民族三皇五帝时期的治水能人,但实际上,“大禹治水”是神话人物,还是真实历史人物,我们不得而知,更别说他是埃及法老了。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尽管根据上述资料也不能证实大禹是埃及法老,但面对谜团与未知,我们抱着一份好奇心,多去展开一份想象,也没什么不好。好奇心是人类探索世界,积累知识,突破自我的源动力,对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在好奇的同时,我们不能过于离谱,无论如何,在探索一个问题时,都应该建立在事实依据上,避免凭空猜测。
参考文献:
《华阳国志·巴志》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