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在父亲西伯侯姬昌的基础上,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武王采取大肆“分封制”,分封各路诸侯及有功之臣,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治,但随着周王室日渐衰落,那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他们就不会服从管理。这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埋下伏笔。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商纣王自焚而亡,灭商建西周。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东周也延续了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各路诸侯。各路诸侯明争暗斗,互相讨伐,都想称王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霸,那么他是怎样成就霸业的呢?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齐桓公是齐国的15位君王,是姜太公吕尚的第12代孙。齐国的始祖姜太公,大器晚成,年近70,在渭水河畔钓鱼,钓到了周武王,并得到他的重用,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姜太公因辅佐有功,被封于齐国(今山东营丘等地)。
那时的齐国是不毛之地,在姜太公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国力昌盛,逐渐发展成为一大强国。
可是到了齐僖公这一代,齐国逐渐走向衰落,齐僖公这人比较软弱,没有什么主见。齐国处于内乱当中,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王,只可惜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雍林人所杀。为避免重蹈覆辙,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护送去鲁国避难,而鲍叔牙护公子小白去莒国。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王位继承人的竞争对手。高、国两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鲁国听说以后,也派人护送纠回齐国,看谁先到达齐国,谁就是王。
护送公子纠的管仲,千方百计阻挠公子小白,派兵在半路上设埋伏。管仲看到公子小白骑马过来了,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差点射死了小白,公子小白装“死”侥幸逃脱。
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
管仲以为万事大吉,向公子纠报喜,纠非常高兴,在路上缓慢行走却不知公子小白已悄悄地快速回国,继承了王位,为齐桓公。
公子纠在路上听说公子小白已继位,回齐等同于自逃罗网,于是又潜回鲁国。
齐桓公继位后,为斩草除根,欲去掉公子纠,发兵讨伐鲁国。当时的鲁国是个小国,还不足以与齐国发生正面冲突。为了不发动战争,鲁国国君决定秘密处死公子纠,将管仲囚禁起来。
齐桓公为了报“一箭之仇”,也想杀死管仲。但鲍叔牙极力劝阻,对齐桓公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将管仲接到齐国,向他讨教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重用。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开启他的霸业之路。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又有管仲加持,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齐国强盛起来,他就变得不安分,想着往外扩张,东征西讨图霸业。
公元前681年,为平定宋国动乱,齐桓公在北杏与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后宋国违约,齐桓公“九合诸侯”,讨伐宋国。公元前679年,以“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齐桓公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到处与别国联盟,不服的国家,就用武力讨伐。虽然周天子明知齐桓公这样做想取代他的位置,但无可奈何,并且还加以奖赏,以表彰齐桓公的“丰功伟绩”。
齐桓公开局很精彩,但他的结局却很凄凉。
齐桓公成就霸业后,就变得“飘飘然”,晚年变得昏庸起来,所谓“高处不胜寒”。特别是管仲病重离世后,齐桓公身边没有可重用之臣,就想起那三个小人:易牙、开方、坚刁,这三人是不择手段上位的,怎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仁爱百姓呢?
齐桓公晚年时期,重用小人,听信谗言,使齐国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他的这些儿子们,忙于内斗,争权夺利,不顾老爹死活,且将齐桓公囚禁起来。
冬十月七日,齐桓公被活活地饿死,在弥留之际只有一位宫女在身边,甚是凄凉。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一代霸主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落得如此下场,让人感慨时事无常。齐桓公在内乱中继位,力挽狂澜,重用管仲,成就一番霸业。却在晚年时期,重用小人,听信谗言,使得齐国再次处于内乱中,霸业成过眼云烟,被活活地饿死。齐桓公临终前或许他想明白了:什么功名利禄?一切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