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前257年),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战国策》中又称公孙起。郿县(今陕西眉县)人。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是为秦德公。
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的父亲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起。
白起少年时就沉默寡言,隐忍果断。他常常在岐山附近观察地形,模拟排兵布阵,对兵书战策十分痴迷。乡人都认为白起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白起十五岁从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渐渐地引起了秦国的权臣穰侯魏冉的注意。在与白起的几次交谈后,魏冉发现白起很有指挥才能,便把他调到自己的身边,对他着意培养,白起十分感激魏冉的知遇之恩。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但是白起真的是被秦昭王逼死了吗?当然不会,一代伟才秦昭王嬴稷怎么会杀害这样一位出色的将领,怎么会自毁长城,这其中肯定有着在当时不可说的秘密。
数十年前,当还是宣太后掌权时。为了秦昭王谋划数十年的计划,原本是老秦世家出身的白起,依然投靠了楚系。随后,两人里应外合,成功地取得了楚系的信任。而后,白起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地登顶秦国军队神话。凡是武安君所到之地,诸侯莫敢不从。凡是武安君所帅之战,战无不胜。
终于,在十多年前宣太后身体不行了。嬴稷立马发动筹谋了数十年的力量,瞬间控制了秦国朝堂。而当楚系的部分野心家想要重新依靠军队夺回政权时,他们才绝望的发现。白起,这个曾经他们楚系的工具,居然已经牢牢地将所有的秦国军队控制住了。
控制了整个秦国的嬴稷野心也变得更大了,忽略了秦国内部还存在的小问题,开始向着崤山以东的六国进发。长平一战,历时数年,虽然最终秦国获胜了,但一战下来,秦国也是损失惨重。
国内惨不忍睹的形式仿佛是一盆冷水,彻底将嬴稷浇醒。此时的嬴稷,才蓦然发现,无论是楚系还是老秦系这些原本在他看来已经牢牢掌握的势力,居然隐隐已经有了要脱离控制的趋势。
而白起,成了楚系和老秦系共同的目标。捧杀!久居秦国的两大势力自然清楚国内形势的糜烂,秦国强大的外表下早已经空虚了。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造大白起的功绩,坐等白起战败。
前线作战的白起不清楚国内形势,被军功冲昏头脑的将士们自然也不会明白那每天源源不断地运输过来的粮草几乎已经是百姓们最后的口粮了。亡赵,成了军中所有人的目标。此等灭国大战,胜利后无疑是天大的军功。
在此等情况下,嬴稷不得不顶着整个国家的压力,强势撤军,仅仅获得了嬴国的部分领土,放弃了灭亡赵国的计划。然而,楚系老秦系会就这么放弃他们谋划已久的阴谋吗?很显然不会。
所以,在他们的怂恿下,举国灭赵之声绵绵不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嬴稷知道,作为军队灵魂的白起是不能有任何闪失的,不得已,嬴稷选择再次牺牲自己的王权,与范雎合谋,让白起诈死,以保障白起的名誉。
这也是为什么外传秦王执意要灭嬴,白起称病不战,在范雎的阴谋下自杀而死的原因。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世人的眼中看来,秦王已经老了,昏庸了。而这样的秦王,已经不适合再待在王的位子上了。
这就是白起诈死的真实原因,无情的党派斗争下,有着太多的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