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革命者之中,有一个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异常深刻,那就是我军情报部门的重要人物——华子良。
小说中的他,为了执行中共省委派遣的重要任务,在监狱中一待就是十多年。
为了降低敌人的防范,防止受到特务的监控,他在监狱中每日都行迹疯癫,蓬头垢面如同疯子,暗中却利用自己买菜的时机频频向外输送重要情报、掩护监狱中的战友们成功越狱。
这样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大英雄,如果说是出现在小说中,那么人们也许还会欣然接受。
但倘若说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一位革命者,为了党和国家的未来,心甘情愿在监狱中生活了十四年,相信很多人都会难以相信。现实总是比小说更加震撼,现实中的“华子良”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坐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为我党继续情报工作的?他获得人身自由之后又做了些什么事情?
意志坚定的农家子弟
现实中的“华子良”,名叫韩子栋,曾用名韩国桢。
1909年,山东省阳谷县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中,乡绅韩家迎来了家族中最小的孩子,欣喜若狂的韩父对于孩子给予了无限的厚望,最终为其命名为“韩国桢”,希望其日后能为家庭和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
韩子栋的原生家庭虽属乡绅,但是却早已败落,等到延续到韩父这一辈,家中上下已经变得十分贫穷,全家人的生活来源都倚靠着韩父以及韩子栋的叔伯一起贩卖枣子获得的微薄利润。
在韩子栋出生之前,韩父手下还有三十亩土地可以出租给贫农耕种,但是等到韩子栋长到七岁时,韩父与叔伯决裂分家。韩家连最后的地也被卖了出去,年幼的韩子栋也被迫背起小箩筐,开始了上山砍柴割草的小牧童生活。
割了五年的草,十二岁时,已经算是小少年的韩子栋才进入了学堂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他学习刻苦,平日里除了学习就是帮助家里人做家务。
除此之外,他还将学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活学活用,理财能力十分出色,25岁时家里又在他的努力下重新有了起色,有了六十多亩地。
求知欲从小就十分旺盛的韩子栋,在求学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知识。
心怀抱负的他不想将一生都困于家乡的小小村庄,而是逐渐开始接触更加先进的知识与文化,开始将眼光放到更远的未来。在这份远大理想的驱动下,他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弃暗投明的革命者1926年,韩子栋在自己就读的山东省聊城省立二中读书时加入了国民党。本以为国共两党的合作能够继续延续,却不想国民党突然背信弃义,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经历过此事之后的韩子栋逐渐对国民党的主义产生了怀疑,并且频频发表不满言论。最终,他因为组织自己工作所在的工人反抗压迫集体罢工而被国民党当局彻底除名,并且派遣出专人打算对其进行暗杀。
提前得到消息的韩子栋不得已之下只能回到自己的淄博老家。回到老家之后的韩子栋度过了几年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并且有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然而,人的志向并不会轻易地改变,在与妻子商议过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前往位于北平的中国大学读书。
在大学求学期间,为了维持生活以及更方便地获取知识,韩子栋闲暇时候总会在大学附近的春秋书店打工。
也就是因为这份工作,他结识了当时许多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并与周怡、武先生等人相见如故,无话不谈。在了解到共产党的主旨之后,他深觉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并在1933年正式加入了中共,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
成为党员的韩子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入敌人内部”,凭借自己学生的优势身份获取国民党当时的特务组织——蓝衣社的重要情报。
韩子栋不负众望,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了不少的重要情报,但是,这也同样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注意。
尽管行事足够低调,但是不幸还是突如其来。1934年11月6日,国民党特务机构在北平将韩子栋这个“红色特工”抓捕入狱,关押在了当时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驻地。
忍辱负重的“阶下囚”在监狱中,特务对韩子栋百般凌辱、施加酷刑,但是极为坚韧的韩子栋不肯透露出半分关于组织的消息。
国民党当局发觉在他的嘴里得不到任何有用消息,只能暂时将其判处了无期徒刑,并且转移到了重庆白公馆进行看押。
直到1940年,韩子栋都没有被准许放过一次风,没能见到过一次晴朗的天空以及灿烂的阳光。
七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转移到了白公馆之后,敌人没有准确的证据证明其为共产党人,多年的关押也证明了韩子栋没有越狱的嫌疑,看守的特务终于对其稍微放松了警惕。
韩子栋也十分“配合”,在白公馆被看押期间,就终日蓬头垢面、从不洗脸梳头,整个人三十多岁看上去就像是五十多岁的老头。
闲暇放风的时候,他也什么都不做,每天绕着防风坝一圈一圈地跑着,仿佛永远都不知疲惫。逐渐地,看守人员也就习惯了这样一个“疯老头”的存在,认为其没有了威胁。韩子栋是山东人,曾经去过的地方也不过是山东和北平两个地方,重庆是从来没有到过的。
守卫军们认为其“人生地不熟”,也就逐渐允许其外出活动,帮助他们采买日常的三餐原材料和需要的生活物资。
一来二去,韩子栋用剩下来的买菜钱买了一把尖锐的短刀和一套便衣,他将这两件东西时刻带在身边,每每出门便寻找机会伺机逃走。
机会终于到来,1947年8月18日这一天,韩子栋终于找到了脱身的机会。那天,在特务们带着他出门挑担买菜的时候,几个特务犯懒打起了麻将,只命令手下的勤务兵和韩子栋去采买蔬菜。
韩子栋有意与勤务兵兵分两路,并且挑起扁担装作了一幅自己只是去买菜,绝对不会走远的样子,在勤务兵离开之后便如离弦之箭一般飞速往反方向跑去。等到特务们发觉韩子栋不见了,立刻便上报重庆保密局,无数特务开始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甚至反动政府还动用了十多辆军车用来四处搜寻。
但是最终,国民党也没能捉到韩子栋,这时候的他早已经渡过嘉陵江,逃回了解放区。
儿童相见不相识
韩子栋离开重庆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漫漫“逃亡”之路。
他先是乘船渡过嘉陵江,有长途跋涉几十里路,每当夜晚降临,他就只能睡在草木茂盛的深山之中躲避有可能到来的追兵。
之后又编造了数个假身份到达了湖北宜昌,转船去汉口。一路上,他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脚,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有时遇到大雨天气,汇聚的河流便汹涌危险,几次都险些将其冲走。经历过长达半年的辗转,最终在1947年11月,韩子栋历经千里跋涉来到了河南许昌的解放区。当见到墙上的党的标语时,他终于是放下了悬着的一颗心,欣喜若狂般奔回了组织的怀抱。
组织了解了他的经历后,十分感慨,立刻恢复了他的党籍,并且派遣其到家乡山东担任镇委书记并且主持土改工作。阔别故乡14年,他终于又能回到故乡,又能见到自己的妻子与女儿。
当年韩子栋被捕,外界风言风语,都在谣传说韩子栋已经被处以了枪决。家里人得到消息之后悲痛万分,纷纷劝韩子栋的夫人王玉玲迟早改嫁。但是忠贞不二的王玉玲就算是丈夫早已离世,也不愿意改嫁,多年以来一直守着韩子栋离开前留下的几亩薄田度日,可谓是极为贫苦。
所以,当遭受过十多年非人折磨的韩子栋再一次出现在家门前,呼唤着自己深爱的妻子以及女儿的名字时,王玉玲恍惚了,说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你找谁”。
等到母亲面前的这个男人看似苍老憔悴,但是精神矍铄的面庞时,她终于是认出了自己阔别多年的丈夫,夫妻二人紧紧相拥,此后的一生,再也没有分离。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