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粟裕是我军之中非常出名的一对搭档,两人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在华东战场上打出许多漂亮仗。
不过解放战争之初,两人是各统帅一支野战军,即便相距不远,协同作战也有很大分歧,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失利。
最终毛主席决定让两支部队合并,陈老总居中坐镇,粟裕率兵作战,互补之下,我军才越打越强!
那么,当年的战况究竟如何?陈粟二人谁的意见更正确呢?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向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华东是其重点打击的对象。老蒋为了南京的安全,调集43万大军分别向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发动攻势。
当时山东根据地的负责人是陈毅,华中根据地的负责人是粟裕,该如何击退来犯之敌,两人有不同的意见。
陈毅认为整个华东地区下一步的重点应是向西扩张,华中野战军可跳到外线淮南地区作战,牵制敌人、为山东减轻压力的同时,还可趁机扩张解放区。
但粟裕却觉得如果跳到外线去,那都是国军经营多年的地方,我党在那里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风险很大,不如就继续深耕华中,以逸待劳打击敌人。
由于两人此时并非直接上下级关系,电报你来我往,谁都没办法说服谁,只好将分歧汇报给中央,让毛主席来定夺。
主席把二人的意见都看过后,眉头不由得皱起,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在没开上帝视角的情况下,谁也不能确定,哪条路才是符合实情的。
因此主席就下了一道折中的命令:同意粟裕在苏中打一仗的意见,但西进的确也有重大意义,可以等粟裕在苏中打过这一仗后再进行西调。
其实主席的意思就是你们各自发挥,我不驳回你们的意见,但你们必须要拿出成绩来,让我看到该以谁为主导。
此后一段时间,粟裕在华中打出“七战七捷”,歼灭敌军5万余人,赢得毛主席连连称赞,而陈毅率山东野战军打了朝阳集、泗县两仗,一胜一负。
就当时而言,粟裕的战果更有说服力,毛主席就让华中野战军继续留下作战,山东野战军则驻守淮北,为将来西进养精蓄锐。
只是这样一来,两部是各自为战,相邻的两淮地区兵力就相对空虚。国军高层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便调动精锐第7军和整编74师来攻,希望以此撕开华东战场的口子。
1946年9月,国军整编28师、整编74师、第7军分别向众兴、来安及南新集、码头镇进犯,明攻沐阳,实指淮阴。
淮阴和淮安互为战略倚重,一地若失,另一地也难以守住,因此并称为“两淮”。如果“两淮”丢失,华中就会陷入四面被围的境地,而国军也可以将此当成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桥头堡,形势非常严峻。
陈毅通过侦察部队传达来的情报,误判敌人想打的是沐阳,所以将原本部署在两淮地区的主力北移至沐阳地区。
粟裕得知后非常惊讶,急忙致电反对,他说此举会导致两淮空虚,如果敌人趁机来攻,情况就危险了。只是陈毅还是选择相信情报,所以没采纳粟裕的建议,也未更改作战计划。
后来的事实表明,粟裕所言是正确的,国军要打沐阳只是虚晃一枪,主力很快就往淮阴而去。
陈毅和粟裕闻讯都很着急,立即带着主力往两淮赶,可惜我军在此处的守备较为薄弱,进攻的又是国军主力整编74师,最终我两大野战军尚未赶到,淮阴市区就失守了。虽然之后我军组织过多次反攻,但都被全幅美械的整74师击退,无奈只能撤离。
淮阴丢了,淮安也没办法守,华东各大军政领导开会商议后,决定放弃淮安保存实力。9月22日,国军进入淮安,两淮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此战之后,我军的弱点被暴露不少,南方大多数指战员习惯了游击,并不适应大兵团作战,而且部队之间的协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华东战场急需统一的指挥。
陈老总倒也磊落,致电中央进行了自我批评,直言愧对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并且他公开称赞了粟裕的才能,向主席推荐粟裕来挑起军事上的大梁。
毛主席针对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让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毛主席着重强调“华东解放区由陈毅领导,军区大政由陈粟二人共同决定,但军事战役指挥交由粟裕负责”。
这就改变了先前各自为战的局面,让两部的力量往一块使,陈老总资历老、战略思维清晰,有他坐镇,麾下那些骄兵悍将就能好好听指挥。
粟裕指挥天赋少有人及,有他去排兵布阵,军事上就更为妥当,两人是很好的互补。
形成了统一指挥后,华东野战军接连拿下多个胜利,并且在1947年5月全歼了整编74师,算是报了两淮之仇。
虽然陈毅和粟裕先前在工作中有过分歧,但在私人关系上还是很好。
粟裕一直很敬重陈毅,1948年的城南庄会议,毛主席本来决定将陈毅调往中原野战军担任副司令员,华野这边由粟裕负责,司令员兼政委职务让他继任。但是粟裕马上回绝,说华野离不开陈军长。
这个军长,是新四军时期的职务,粟裕当时就在陈毅麾下,沿用了旧称谓,代表着他不忘本。主席最后听从他的意见,折中了一下,陈毅仍要去中野,不过还保留着华野的职务,粟裕是代司令员兼政委。
这件事就能看出粟裕对陈毅的感情。其实有矛盾、有意见什么的很正常,只要把问题解决掉,一切才能顺利往前推进。
陈毅有容人之量,能自承不足、粟裕敢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主席知人善用,大胆调动,这种种因素加起来,才组成了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后来带领部队越打越强。上下一心,焉能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