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家中设宴,郑洞国意外迟到,主席打趣:郑将军的名字真响亮
迪丽瓦拉
2025-08-18 17:34:55
0

1948年初,国民党军队在东北节节败退,不得不龟缩在长春等几个大型城市中,蒋介石对此心急如焚。

为了固守东北战略要地长春,蒋介石决定指派郑洞国接替长春的防卫工作,并电令卫立煌与郑洞国详细商议此事。

然而,此时长春即将被解放军包围,郑洞国对战争前景十分失望,便借口胃病复发,向东北“剿总”请假,准备前往北平养病。

就在郑洞国出发前夕,卫立煌怒气冲冲地前来质问:“如今将军有重任在身,怎么能选择离开长春?”

郑洞国却不以为然地回答道:“我旧病复发,难以堪当此任,司令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卫立煌看出了郑洞国想要“逃跑”的心思,立时愤怒地呵斥郑洞国,郑洞国也不甘示弱地顶撞起来,两人随即爆发争执……

一、抗日名将、转战南北

1933年初,已经侵略我国东北的日军趁机占领热河,长征各关口形势危急,蒋介石紧急调17军前往古北口,阻止日军图谋华北。

郑洞国便是17军2师4旅的少将旅长,刚率领部队达到古北口,郑洞国就加入到战场,与日军展开为期两个月的激烈血战。

由于日军兵力众多,且装备精良,郑洞国只能率领将士们,依靠长城迟滞日军的进攻锋芒,部队也因此伤亡惨重。

猖獗的日军飞机,不断对郑洞国所部的阵地进行扫射,阵地上许多防御工事被击毁,郑洞国指挥部队誓死抵抗,与日军争夺阵地。

中国军队顽强的作战意志,令日军要“一个星期消灭华军”的妄想破灭,成功守住了长城防线的阵地。

不过,连续高强度的作战,也让2师全体士兵疲惫不堪,郑洞国率领4旅官兵转移到后方休整,38师接替了2师的防务。

在前往后方的路上,郑洞国听闻38师抵抗失利,阵地几乎易手,气愤不已的郑洞国脱掉外衣,手抄步枪,带着特务连返回了阵地。

4旅仅剩的1000余名士兵深受鼓舞,纷纷追随郑洞国。在郑洞国的带领下,4旅最终击退了日军,成功守住了阵地。

卢沟桥会战爆发后,正在庐山受训的郑洞国率领52军2师火速开赴保定,为了攻占保定,日军发起了数次密集性冲锋,郑洞国利用漕河作为屏障,命令部队死守保定城。

日军见漕河防线难以攻破,便派出一支部队抄袭到2师后方,2师的补给站、电台和医院悉数落入日军之手。

与52军主力失去联系后,郑洞国防守的漕河防线也被日军攻破,在大炮的掩护下,日军成群结队地涌入保定城内。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郑洞国指挥部队,利用城内的房屋街道展开巷战,并派出一支部队绕道日军侧翼,最终才将日军逼出城外。

1938年春,由于韩复渠的消极抵挡,日军顺着津浦路径直南下,进犯徐州,郑洞国率领20军火速前往运河以北的鲁南地区。

待到郑洞国赶到后,才发现日军正准备越过运河,向徐州方向运动,郑洞国随即命令部队改变作战计划,并通知友邻部队集中到徐州地区,以图在徐州与日军决战,进而保卫徐州。

郑洞国率领20军主力抵达运河南岸后,与日军隔河展开激战,日军攻势强劲,20军开始出现溃败的迹象。

危急之时,重榴弹炮营及时赶到,上千颗炮弹顷刻间落在日军阵地,日军死伤大片,被迫中止了渡河计划。

不久后,郑洞国又率军赶到台儿庄地区,在台儿庄战场的侧翼牵制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友军作战,还击败了日军骄纵的第五和第十师团。

1939年底,日军大举进犯广西,企图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郑洞国率领第五军强攻昆仑关,并两次攻入关内,还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郑洞国率领第五军占领昆仑关西北高地后,蒋介石亲自发来嘉奖电报,肯定了郑洞国的功绩,郑洞国也因此扬名于国内。

昆仑关战役后期,日军援军赶到,但仍不能从郑洞国手中夺回阵地,残忍的日军开始使用毒气,致使第五军伤亡惨重。

第五军一名团长哭着请求郑洞国撤退,然而郑洞国却大声呵斥他说:“就是部队只剩下一人,也要给我守住阵地,要是丢了阵地,我要你的脑袋!”

郑洞国将特务连和伤员集中到一起,从日军的侧翼和背部发起袭击,一举击溃了日军,这支不足200人的队伍,可谓是创造了奇迹。

1943年,郑洞国被派往印度,出任新一军的军长,美国将军史迪威对中国军人颇有成见,郑洞国敢怒而不敢言。

反攻缅北之时,郑洞国率领新一军打出了极为出色的成绩,而史迪威和美军却连连失利,郑洞国因此受到美军的尊重。

二、突围无望、自杀不成

解放战争爆发后,郑洞国被派往东北出任东北“剿总”副司令,然而,不得民心的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接连作战失利。

1948年初,东北大片地区已经被解放,国民党军队只有几个大型城市的控制权,蒋介石急忙电令郑洞国驻守长春。

可是,此时的郑洞国已对东北战局失去信心,并有了“出逃”的打算,卫立煌找到郑洞国时,两人在沈阳争得面红耳赤,开头的一幕便由此发生。

郑洞国深知前往长春就是送死,面对卫立煌的呵斥,郑洞国选择拂袖而去,两人僵持了数天后,蒋介石再度发来电报。

面对蒋委员长的亲自任命,郑洞国依旧进退维谷,想来左右都是一死,不如再找卫立煌谈一谈,郑洞国随即走进了卫立煌的办公室。

看见郑洞国心意有变,卫立煌说起了煽情的话语,这令郑洞国的内心深受感动,第二天,郑洞国便接下了长春的防务工作。

动身之前,卫立煌特意摆下了宴席,为郑洞国送行,卫立煌说:“将军决定临危受命,我敬你一杯酒,表示敬意!”

郑洞国既没有感激之情,亦没有视死如归之意,只是淡淡地对众人说:“兄弟就要上路了,还请各位珍重!”

抵达长春后,郑洞国立即命令部队准备守城工作,从而使蒋介石放心,可守城工作刚准备完成,解放军就合围了长春。

为了迫使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解放军先是摧毁了通往长春的公路和桥梁,随后又禁止民众向长春运送粮食。

面对解放军的封锁政策,郑洞国不得不向蒋介石求援,而蒋介石却回复了一封不痛不痒的电报,对粮食之事丝毫不提,连蒋介石自己都觉得对不起郑洞国,这令郑洞国更加失望。

不过,蒋介石还是派出飞机,向长春空运粮食,可是机场已经被解放军炸毁,空投到长春的粮食少得可怜。

郑洞国看着手下的十几万官兵,曾经都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如今却成了四肢无力的“难民”,万不得已之下,郑洞国决定从长春突围。

郑洞国连发数封电报给蒋介石,请求允许突围,蒋介石同意后,郑洞国却发现根本无法突围,摆在眼前的只有放下武器一条路。

当蒋介石将突围的命令空投至长春时,郑洞国和司令部内的将军们却只能苦笑和抱怨,士兵们连路都走不动,谈何突围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郑洞国还是决定突围,他的想法也非常简单,即:即使突围失败,自己也是国民党的忠臣!

第二天,蒋介石再度空投电报到长春,内容是令郑洞国立即突围,言辞十分犀利,郑洞国将电报通晓所有参谋长。

曾泽生摇头说:“全军士气低落,突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郑洞国没有责怪曾泽生,继续听取其他将军的意见,看着消极的众人,郑洞国突然说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如果突围不成功,我们就上长白山打游击去!”

在场的众位将军十分困惑,曾泽生则是苦笑道:“长春都守不住,打游击就能打赢吗?共产党可就是打游击起家的。”

会议难以继续进行时,郑洞国下达了突围命令:“今晚全军统一部署,准备突围,各位务必要将全部军队带走。

第二天,郑洞国率领全军开始突围,行动还没有开始,郑洞国就收到了曾泽生率领60军战场起义的消息,没过多久,新七军停止行动的消息也传到了郑洞国的耳中。

此时的郑洞国已经成了孤家寡人,解放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长春城,郑洞国准备自杀殉国。

郑洞国提前在枕头下放好了手枪,解放军进城的声音传来后,郑洞国将手伸向了枕头下面,但是,手枪却不翼而飞了。是郑洞国的一位属下,将手枪偷偷藏了起来,就在郑洞国疑惑之际,一位记者对郑洞国说:“郑长官,您的老师给您发来了一封电报。”三、主席宴请、总理询问

郑洞国立时疑惑起来,并追问道:“哪位老师?”

记者解释道:“是您在黄埔军校时的周恩来老师。”

“他在电报中说了些什么?”郑洞国继续询问道。

记者用诚恳地语气转述道:“希望你能不辜负在黄埔期间的志向,转变思想,准备战场起义!”

郑洞国长叹了一口气,没等他继续发话,下属们便将他簇拥到门外,这位抗日名将,终于选择战场起义,弃暗投明。

郑洞国虽然投入到共产党的怀抱,但是却心有不甘,原因有三个:一是郑洞国曾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过赫赫战功,二是郑洞国参军的初衷是为了报国,但是国民党却没能复国,郑洞国感到心有不甘,三是郑洞国一直秉持传统的“忠义”思想。

为了让郑洞国能够走出内心的“坎”,党中央内许多干部都尝试过劝说郑洞国,其中也包括毛主席和周总理。

1950年8月,郑洞国前往上海就医,肖华等人前来探望,并劝说郑洞国投身两岸统一事业,郑洞国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让郑洞国拿起武器,与曾经的战友相互拼杀,这违背郑洞国心中的“忠义”思想,郑洞国依旧难以认同共产党。

直到郑洞国看到上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他的思想才有所改变,毕竟以前国民党从未能治理好上海。

1954年,毛主席提议让郑洞国担任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郑洞国来到北京后,毛主席在家中设宴,并邀请郑洞国出席。

由于路上耽搁,郑洞国来到中南海时迟到了几分钟,宴席已经开始了,毛主席微笑着招呼郑洞国说:“郑洞国,你这个名字还真的是响亮啊。”

毛主席示意他坐在沙发上,并询问道:“你抽烟吗?”

“抽!”郑洞国连忙回应道。

毛主席摸出一根香烟,递给了郑洞国,随后,毛主席又起身给郑洞国点了烟,与蒋介石的高高在上不同,毛主席的平易近人令郑洞国十分感动,这让郑洞国的思想进一步转变。

看着颇为拘谨的郑洞国,毛主席和蔼地说道:“郑将军,我可是仰慕你很久了,今天我们终于走上了同一条路了。”

郑洞国急忙摆手,推辞毛主席的赞誉,毛主席却继续说道:“你对人民是大功的,蒋介石还是太绝情了,是你救了60军啊!”

说到此处,毛主席停顿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曾在抗日战争中立过大功,我们承诺过,只要你回到人民的怀抱,我们一定会欢迎你,这句话现在也是作数的!”

毛主席的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语,令郑洞国的内心十分感动,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毛主席又关切地询问了郑洞国的生活情况。

谈到年龄问题时,毛主席好奇地说:“你的年纪是不是51岁?还很年轻嘛,还能为人民做很多事。”

郑洞国得知毛主席还能记得自己的年龄时,感到既荣幸又激动,并说了很久之前的困惑:“请问您为什么可以将马列主义学得如此好?”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回答说:“思想是会根据你的立场发生改变的,你的立场转变时,再向人民学习,马列主义自然会烂熟于心。”

从这一刻起,郑洞国的思想彻底发生了改变,并决定重拾年轻时期的理想,为祖国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朝鲜战争爆发时,党中央领导对于是否出兵,出现了意见分歧,周总理第一时间想起了郑洞国,并诚挚地询问了郑洞国的意见。

凭借对美军的了解,郑洞国详细地为周总理讲解了美军的作战方式,并为周总理提供宝贵的建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标题: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会亡?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人物被命运的巨浪推向风口浪尖。魏忠贤,一个出...
命运旁系?俄罗斯若败了,中国就... 常看到有网友评论说:“俄乌战争”中,若俄罗斯败了,下一个就是中国! 这不由令人想到,在1991年12...
原创 三... #深度好文计划#在三国历史的烽烟中,关羽威震四方,其英勇之名震慑天下。然而,这位桃园结义的豪杰,内心...
原创 为... 一直以来我们与俄国方面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却从来不会主动同俄国结盟,然而在历史上我们却有过三次同俄国缔...
原创 印...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是取材于唐朝初年玄奘法师西行天竺求取真经的真实事迹。唐玄奘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
原创 为... 文 / 子玉 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吸引大量顶级选手参与皇权的竞争,而最后的胜出者,除了个人能力和...
原创 三...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中国人自古就崇拜和向往英雄和侠客。汉末三国这么一个...
原创 张... 在国民党的起义将领之中,张治中将军是非常特别的一位,他曾是国民党黄埔系的骨干,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
原创 徐... 前言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会师组成新的红十五军团,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分别...
云赏非遗|匠心工坊传手艺 非遗...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传承和保护非常重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纪念沈钧儒诞辰150周年 沈钧... 杭州12月26日电 (郭其钰)为纪念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诞辰150周年,12月26日,沈钧儒历史资料陈...
原创 湘... 1945年湘西会战时,国民党第100军下辖5个师,即19、36、13、6和149师,是第四方面军编制...
原创 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南方八省的游击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
原创 管... 管仲,名子房,春秋齐国农家子,幼失怙恃,幸得善人收养。童年的困苦,造就其坚韧之志。他好学不倦,博览群...
原创 “... “出不起彩礼还想娶媳妇?穷人就不配结婚!”“买不起学区房就想生孩子?穷人就不配生孩子!” 近年来,互...
原创 三... #曹操# 东汉末年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武将驰骋沙场洒热血,谋臣锦囊妙计安天下,诸侯逐鹿中原建伟业,枭雄...
原创 “... 雍正帝,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以其勤勉治国、锐意进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他推行的“...
原创 唐... 公元765年,68岁的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带兵击退吐蕃,又一次击退了外族入侵,再一次拯救大唐...
原创 同... 东汉末年,天下处在合久必分的分状态,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严重打击了王朝统治者权威,皇权被削弱,地主士大...
谁是昌平君?秦国丞相,也是末代... 昌平君熊启(芈启),可谓是战国晚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人物。在电视剧《大秦赋》里,很少见地描写了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