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无限敬仰的世宗大王,是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君主李祹。
在如今的韩国,有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可谓是家喻户晓,全国上下随处可见关于此人的各种纪念建筑,包括地名、街道、学校等等,甚至就连科学考察站、军舰都此人名讳来命名。
究竟是哪个历史人物,值得让韩国人如此崇拜呢?
答案就是朝鲜王朝时期的第四代君主李祹,他不仅被韩国人无限敬仰,甚至在《朝鲜王朝实录》中,还被盛赞为堪比华夏“尧舜”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所谓的世宗大王,在历史上都有过什么“伟大”的成就,能得到韩国人的高度赞誉呢?
结合李祹在位时期的所作所为,其较为突出的功绩和成就,大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军事方面的东征日本,北击女真
大部分人都知道,朝鲜在历史上没少被日本入侵,但在李祹在位时期,朝鲜也有过将日本捶到求饶的“丰功伟绩”。
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刚刚继位不久的朝鲜世宗李祹接到大臣禀报,说日本对马岛的倭寇袭击了朝鲜八道的忠清道庇仁和黄海道海州一带海岸,并在此大肆抢掠。
此事在朝鲜传开后,引起了朝鲜上下的举国震动,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李祹发兵,狠狠教训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寇。
最开始,李祹对于是否出兵持保留态度,毕竟他刚继位不久,在这个时候大举用兵,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在太上王李芳远(李祹父亲,太宗,当时还健在)的劝说下,最终李祹同意,对侵犯国境的倭寇进行反击。
之后,时任长川君的李从茂被升为三军都体察使,率领一万七千士兵,乘227艘战船从巨济岛出发,数日后,在“豆知浦”登陆,随即对倭寇发起进攻。
此战的经过,是朝鲜士兵在李从茂的带领下,势如破竹一般击退了倭寇,根据《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记载,李从茂先后在当年6月23日、6月25日,分两次发起进攻,两次进攻下来,倭寇大败而逃。
并且,两次进攻,共计斩杀倭寇113人,夺得倭寇战船百余艘,另外,还救出了被倭寇俘虏的一百多个中国人以及若干朝鲜人。
但在当年6月26日时,李从茂遭遇了日军的埋伏,虽说拼死抵抗,斩杀了日军大约一百多人,但朝鲜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而战局也因此陷入胶着状态,双方在尾崎浦一带对峙颇久。
就在双方僵持之际,日军方面突然向李从茂提出投降,并请求停战,同时日军还声称,不久后的七月,将会迎来大风暴,所以才会主动投降。
看到日军投降,李从茂正求之不得,因此,他当即顺势答应了日军的请求。
至此,这场在朝鲜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动攻击日本的战役,以朝鲜方面获胜而告终,此战便是被朝鲜广为传颂的“己亥东征(又称己亥征倭役)”。
那么日本为何会突然向朝鲜投降呢?难道是日本害怕朝鲜了吗?其实并不是,根据明朝的相关史料记载,当时日本的两千多名倭寇,在辽东地区进犯,结果遭遇了明军的猛烈回击,时任辽东总兵的大将刘江,设计引诱倭寇进入包围圈,前后斩敌一千多名,俘虏数百名,让来犯的倭寇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就是因为在大明辽东吃了瘪,导致日本没了后援力量,因此才不得不低下头向朝鲜投降。
但不管怎么样,此战确实是以朝鲜胜利而告终,因此在回去之后,朝鲜国内上下欢欣鼓舞,并且郑重其事地将此次战役,记录在史书之中,而此次胜利,也成了世宗李祹的功绩之一。
除了打赢日本之外,李祹在位时,还曾经狠狠教训过努尔哈赤的祖先。
据记载,在永乐十二年时,时任建州卫的酋长李满住(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清朝皇室先祖之一),以及其亲戚建州左卫酋长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朝追封其为清肇祖),经明成祖朱棣的同意,迁徙至图们江内的阿木河流域(今朝鲜会宁)一带生活。
而在迁徙至此后,女真人就不可避免地与朝鲜人打起了交道,并且双方多有摩擦发生。
而到了李祹继位时,双方已经势如水火,小规模的战争时有发生,对此,朝鲜上下均对这些女真人十分不满。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于公元1433年,也就是1433年李祹继位的第十四个年头,李祹下令,以建州女真入境“劫杀朝鲜军民”为由,派遣平安道都节制使崔闰德,率一万五千余名兵卒,对女真人所在之处发起进攻。
由于疏于防备,建州女真在此战中大败,不仅部下子民死伤甚多,就连酋长李满住也身受重伤,勉强逃出升天。
至于李满住的亲戚,也就是建州左卫酋长猛哥帖木儿,李祹当时本想顺带将其一块剿灭,后来还是在群臣的阻止下方才作罢,但他放出话来,若是猛哥帖木儿胆敢帮助李满住,那就格杀勿论。
到了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李祹第二次对建州女真发起攻击,这一次虽说建州女真并未损伤太多,但在朝鲜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不得不踏上了迁徙之路,而李祹则担心这些建州女真迁徙后会合流形成势力,所以趁着他们迁徙,又一次袭击了建州女真左卫。
史料记载,这次袭击给建州女真左卫造成了巨大伤亡,战后仅有三百余户逃出,并且一直流亡至苏子河一带(努尔哈赤的发迹之地)才算定居下来。
那么,当时的宗主国大明对于朝鲜的动作难道就没有觉察和制止吗?当然有,大明在双方开战之初,就派出了使者前来进行了解情况和调节矛盾,但李祹早在第一次对女真出兵之前,就上书大明,称自己用兵是出于自卫。
并且,当时他还对明朝的使者说,自己并没有扣留女真的任何物资,凡是缴获的东西,全部扔到河里去了,并且不断强调和重申自己是出于自卫。
而大明对此事,也没有进行过多追究,最终以不了了之结束。
正是通过不断攻打建州女真,迫使他们迁徙,李祹得以将朝鲜的疆土一路扩张,并且为了稳固这些新占据的领土,李祹还设立了陆续设立“东北六镇”,如今的朝鲜半岛的版图,绝大多数都是李祹在位时期奠定下来的。
所以,在有了出击日本,以及驱赶女真等稳定边境和开疆拓土的功劳后,李祹才会被如今的韩国人视为“千古圣君”,并对其世代敬仰了。
其二,文化方面的制礼作乐和发明文字
众所周知,朝鲜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宗藩之一,包括朝鲜这个名字,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给起的。
因此,朝鲜在文化方面受中国的影响极深,包括礼仪、音律等均是如此。
而到李祹继位之后,他有心想减少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同时还想让自己的国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因此就开始研究如何在礼仪和音律等方面进行创新。
不过我们也知道,朝鲜在历史上,曾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况且自身的文化底蕴也较浅,因此让他们直接创新出来一个能比肩儒家的文化,那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不过这不要紧,毕竟朝鲜有祖传的“借鉴”技能,所以,李祹安排朝鲜集贤殿的所有学士,开始日以继夜地研究中国儒家礼仪。
深入研究之后,在儒家礼仪的基础上,李祹制定出了富有朝鲜民族特色的各项礼仪要求,这其中,不仅包括士人和庶民的婚丧嫁娶礼仪,还有各种祭祀、典礼的各项礼仪。
总之,在李祹的倡导和推行之下,整个朝鲜上下的面貌“焕然一新”,民族自豪感也随之提升,毕竟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不再受中国文化影响,已经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
除此之外,李祹还对朝鲜的音律、乐器进行了改革,在他之前,朝鲜宫廷里的乐器,一般都是由中国赏赐而来,但李祹为了提升民族特色,便开始自行制造编磐和编钟。
当然,祖传的“借鉴”技能,他必须得用,正所谓“照葫芦画瓢”嘛。
最终,经过他的研究,朝鲜不仅有了自己的宫廷乐器,并且还有了自己的乐谱,比如著名的《凤来仪》、《凤凰吟》、《满殿春》等曲,都是李祹在位时编写出来的。
而经过李祹对朝鲜礼仪以及音律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整个朝鲜的文化层次瞬间提升,极大“改善”了此前效仿中国的情况,《朝鲜王朝实录》中就称之为“有异于中国之规模者颇多”。
这样一个将朝鲜的文化层次拔高,且引发民族自豪感的君主,怎能不让后世的韩国人爱戴和敬仰呢?
而这些还不算什么,李祹最被韩国人称道的,就是他发明了独属于朝鲜文字。
曾经在千余年的时间里,朝鲜只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而进行记录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汉字。
也就是说,曾经朝鲜的语言和文字是分开的,说话交流用本地的口语,而书籍上则是用汉字。
但问题是,当时能认识汉字的人并不多,仅存在于士大夫阶层,普通的民众根本就不认识汉字,因为,朝鲜官方就不得不用借助汉字拼写朝鲜语的吏读文体。
即使如此,大部分不认识汉字的百姓,还是对官方发布的内容看不懂。
在这种情况下,李祹就认为,必须要有属于朝鲜自己的文字,这样不仅能让民众更容易交流,同时也能避免被中国同化。
毕竟多用汉字一天,就意味着朝鲜是中国的一部分,由此带来的影响,极不利于李祹的统治。
所以,带着这种目的,李祹召集诸多集贤殿学士开始对朝鲜口语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口语发音,着手进行文字创造。
据史料记载,在李祹文字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当时充军至辽东的明朝学者黄瓒的不少帮助,黄瓒在音韵方面,为朝鲜文字的创立,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最终,经过数年的研究,李祹终于在公元1446年,颁布了独属于朝鲜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由二十八个字母拼写而成的表音文字,当时被称为“训民正音”,而在这些文字刚颁布时,李祹就迫不及待地对儒家经典《四书》进行了翻译。
只不过,这些朝鲜文字,即便是创造出来后,也没有成为官方的主要文字,当时有不少朝鲜大臣都反对李祹此举,他们均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中国文明,就会成为夷狄之邦。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文字仅仅流行于民间,当时朝鲜的官方文字,依旧还是被称之为“真书”的汉字。
一直到了20世纪的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日本入侵朝鲜,使得朝鲜国内民族意识高涨,才逐渐放弃了汉字改用李祹主导发明的朝鲜文字。
时至今日,这种朝鲜文字成为了韩国和朝鲜的官方文字,所以从文化传承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李祹确实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功绩'“。
除了在军事方面和文化方面,李祹做出了一些功绩之外,还有在科技、思想等方面,李祹也多有建树,所以《朝鲜王朝实录》中才会称赞他“堪比尧舜”,而韩国人之所以敬仰他,主要是他的一些作为满足了韩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所以才会对其如此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