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之前虽打压武将,但随后因外部压力而不断改革军事制度
迪丽瓦拉
2025-05-28 18:04:47
0

原标题:宋真宗之前虽打压武将,但随后因外部压力而不断改革军事制度

五代时期,由于太乱了,十四位皇帝里面有十个都不得好死。而且最关键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就是靠兵变上台的,心虚。所以自打北宋开国之后,赵匡胤就不断削弱大将兵权,强迫大将退居二线。武将退居二线,中枢由什么人来主导呢?赵匡胤想到了文官,对文官大力提拔。

对于赵匡胤的改革,有人提出过质疑。这些人批评赵匡胤对文臣太好了,并指出文臣如果缺乏约束,是会贪污腐化的。但赵匡胤对此不以为然,他说:一百个文臣贪污,也抵不过一个武将造反带来的危害大。文臣若有不轨,无兵可用,最多就是贪点钱,揽点权罢了。而武将有二心,可能就会武装夺权。

既然开国皇帝定下了这种基调,自此,北宋以文抑武就算是变成了国策,不容动摇。而自安史之乱以来,由武人执掌中枢的传统被赵匡胤这么一改也逐渐变为了崇文抑武。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赵匡胤时期,文官并没有压过武将,只是与武将平起平坐了而已。

因为当时天下没有统一,赵匡胤也不可能把武将削得太狠。他当时对武将的要求是不能干预朝政,仍然授予武将管兵之权。所以宋太祖一朝,军队战斗力还说得过去,政治上是文武各司其职,文武并重。

不过,赵匡胤驾崩后,随着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文武平衡被打破,情况就变了。

由于赵光义是文人出身,不通军事,比赵匡胤更提防武将。再加上高粱河之战时,宋军被辽军击败,军中大乱,赵光义失踪,大家都以为他死了。几个武将私自谋议立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继位皇位,这让赵光义很是不满,觉得武将的权力还是太大了。于是自这之后,赵光义便对武将进行了第二轮疯狂打压。武将又被狠削了一顿。

赵光义驾崩后,他儿子宋真宗赵恒继续了前两代的“优良”传统。赵光义好歹还在前线打过仗,而赵桓压根就没这个经历,把武将视为凶神恶煞。再加上澶渊之战时,前线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驻扎定州,故意逗留不进,把宋真宗吓得快半死,以为王超是后晋的杜重威附体,要把他卖了。所以自澶渊之战结束后,赵桓对武将又进行了第三轮打压。而这轮打压后,武将也彻底没了地位。北宋也因此最终变成了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武将如刍狗,全民缺乏尚武精神的国家。

赵桓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用他的话说:“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狄青,狄青本人不是进士,而且替哥哥顶罪而被面上刺字充军,他戴面具上阵就是为了掩盖脸上的刺青。当时很多人都瞧不起狄青,有一次他为焦用求情,说:“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韩琦则回应道:“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宋朝重文轻武可见一斑。

然而,我们知道,北宋的外部形势一直都不乐观。虽然辽国与北宋结盟,双方和好,没有大的战争,但西夏崛起后,在西北又反复骚扰北宋。而仰仗赵光义和赵桓父子连续对武人四十年的打压,年轻人以当兵为耻,以至于全国找不出一支像样能打的军队。所以到了赵桓的儿子,宋仁宗赵祯时期,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一塌糊涂,军事改革变成了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和范仲淹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向宋仁宗提议,恢复当年的府兵制,建议招募壮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一主张是自赵匡胤削弱武备开始,第一次提出加强武备。相当于招募民兵。这些卫士每年用三个季度的务农,一个季度训练,寓兵于农。

然而,范仲淹的主张刚一说出口,立马就遭到了群臣反对。大家都骂范仲淹,于是这项建议最终作罢。

但是,群臣反对并没有解决问题,西夏的威胁仍然存在,北宋的军队仍然萎靡,军事制度还是要改。所以当宋神宗赵顼启用王安石主导变法后,军事改革这个问题,就又被拿到台前进行了讨论。

当时,王安石认为,朝廷的养兵政策虽然保证了兵力,但没办法保证战斗力,士兵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而且集中军权和更戍法,又导致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权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削弱了军队战力。

于是,王安石就建议,先裁军,再实施搞保甲法和将兵法,对民兵进行训练,并废除了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个单位,每个单位设主将与副将各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赵匡胤制定的更戍法,就是一个将军驻守一个地方,士兵来回驻扎,这样可以避免将军和士兵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但导致的影响就是将军不认识士兵,士兵也不认识将军,军队没有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王安石的改革目的就是把将军和士兵固定,相当于是矫正了赵匡胤过于偏激的政策,让武备回归到正道上来。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主动辞去宰相,隐居江宁,他的变法法令陆续被保守派废止,变法失败。不过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北宋后期西军战斗力会相对突出,冒出了如种家军这种精锐军队的原因。

当然,这些军事改革还都只是小改。到了南宋时期,那就是大改了。

北宋灭亡后,朝纲大乱,原有的军事制度明显不合时宜,必须要再改。如不然,南宋根本无法抵御金军。所以,宋高宗赵构在位时期,武将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兵权也进一步下移。出现了像岳家军、韩家军这种武将自己招兵的半私人武装。更有如刘光世这种拖家带口,既有军人,也有军属的奇怪军队。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被宋高宗处死,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的兵权被宋高宗罢免。武将的兵力被削弱了。不过由于边患仍然存在,所以南宋并没有回到北宋那种对武人极度压制的时代,出现了一个地方,由爷孙三代镇守的情况。比如当时的四川就是由吴玠、吴璘、吴拱和吴挺兄弟子侄四世镇守,以致“蜀人只知有吴氏,不知有朝廷”。还有当时的襄阳也是如此,赵方、赵范和赵葵父子兄弟三代镇襄,以致“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

这种现象用清朝人吴廷燮的话说:南宋镇守边境的大将,权力比唐朝的节度使还大。“皆以一帅控制邻兵,领郡多者或逾二十,唐之方镇有弗及者。”

当然,南宋朝廷也不可能允许武将永远镇守一方,搞成割据之势。所以在南宋末期,宰相贾似道又开始收权。而他的这一收权,就捅了大篓子。整出来诸如大将刘整降元的恶劣事件。

总的来说。两宋三百年,军制并非是一直没变过。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就是军制的一次大变革。建炎南渡后,军队又有一次大变。到了开禧北伐前后,南宋的军制已经与北宋时期大相径庭,早就是面目全非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探秘河南安阳麴庆墓文物展:领略... 2月27日,记者探访河南安阳博物馆,领略隋代麴庆墓出土文物的丝路遗韵。据墓志记载,墓主人麴庆祖籍陇西...
原创 三... 三国演义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说,在历史上,三国演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罗贯中的三国有影响力很多...
原创 成... 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大军一路西征,主力部队基本都调走了。按理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金国本应趁机反扑,把蒙...
原创 哈... 千年历史沉淀文化,中国奋起成就少年。科技为主,文化当先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天才少年横空出世。 速算天才...
原创 乔... 一个是我国外交史上,笑对世界,贡献卓越的外交官乔冠华;一个是扎实做学问的著名学者季羡林。 两人同样的...
原创 勃...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苏联是一个不能不被提起的话题,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
岳飞抗金——英雄浩气,千古流芳 在华夏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的天空,岳飞便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他以卓越的...
原创 两... 《云中歌》毛晓彤饰上官皇后 一、六岁的皇后 汉高祖为了削弱六国势力,以扩充关中人口为名,将关外的...
原创 人... 其实历史上绝大多数能留下名字的人,尤其是那种著名的思想家,或者艺术家、文学家之类的人物,他们大多数都...
晚清科举制度的生动再现 毛健 《何绍基日记》 何绍基 著 毛健 尧育飞 整理 岳麓书社 何绍基(1799—1873),字子...
原创 马... 我们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当时的清代政府比较软弱,面对着外国的入侵和我们内部的作战,...
原创 原... 此王朝只存在60年,处于乱世之中,却缔造长达30年的盛世 封建社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种种弊端,使得王...
原创 辽... 辽宁吉林黑龙江对外都称东北,江苏弹丸之地,为何偏要分苏南苏北?确实,东三省虽然地域很广,但基本同属一...
原创 为...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虽然是大国竞争的世界,大国博弈的世界,而且很多时候还是你死我活的世界。但...
原创 阐... 在明代许仲琳笔下的《封神演义》中,阐教与截教的千年恩怨如同两股激流,在商周鼎革的洪流中碰撞出惊心动魄...
原创 南... 巴拉圭,正式国号巴拉圭共和国,南美洲国家,可能是南美洲最惨、最穷的国家,那是因为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公元...
原创 大... 引言: 大清灭亡后,那100万清军去了哪里?1987年才被人们发现踪迹 辛亥革命的烽烟硝烟过后,大清...
原创 6... 宋时轮、郑继斯和女儿宋崇实在一起 前言 1967年,宋时轮60岁了,本该幸福的家庭,却出现了变故:这...
原创 崇... 崇祯皇帝是个苦命的人,自从他登基做了皇帝以来就没有消停过,先是斗倒了大太监魏忠贤,之后关外的后金(清...
原创 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帮助原本只能寄人篱下的刘备,成就了三分天下的皇图霸业,后来又在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