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为什么普遍不喜欢杜甫?他天天写诗说唐朝百姓卖儿卖女
迪丽瓦拉
2025-05-30 10:06:47
0

原标题:唐朝人为什么普遍不喜欢杜甫?他天天写诗说唐朝百姓卖儿卖女

作者兰台

之所以想写钱起,是因为和朋友聊天,他告诉我,杜甫在唐朝其实并不受重视,甚至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杜甫和他的诗词还被唐人鄙视。

这让我大吃一惊,回家后我找了不少学术论文来看,发现我朋友这个说法没问题,杜甫和他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诗词确实不受唐朝人“待见”。

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迄今为止,一共有10本唐代人编纂的唐诗集流传下来,然而这10本唐代人编纂的唐诗集里只有1本收录了杜甫非常一般的七首写景的诗。

这里又以《中兴间气集》最有代表性。

因为《中兴间气集》编纂的时间段和杜甫诗人生涯最后一个创作高峰基本重叠,《中兴间气集》收录了从756年—779年,一共26位唐代诗人的作品;而杜甫在生命最后十年760—770年就创作了1100首诗。

这其中可是有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样名垂千古的佳作品,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中兴间气集》编纂者高仲武居然完美的“错过”杜甫,一首杜诗都没有入选。

这是为什么呢?

我后来看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自述时才恍然大悟:

“粤若肃宗先帝以殷忧启圣,反正中兴,伏惟皇帝以出震继明,保安区宇,《国风》《雅》《颂》,蔚然复兴。所谓文明御时,上以化下者也。某不揆菲陋……”

高仲武的言下之意是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终于唐肃宗、唐代宗两代皇帝的苦心经营下得到了“中兴”,自己虽然能力不高,但是也想为大唐中兴出把力,于是决定编一本诗集来记录大唐中兴。

看高仲武的自述编纂诗集的动机,我大概就能猜到为什么高仲武对杜甫视而不见了,毕竟杜甫那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三吏》、《三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些暴露大唐中兴不足的作品怎么能入选呢?

为什么我会从杜甫不受唐人待见关注到钱起呢?

就是因为高仲武无视杜甫的同时,对“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评价非常高,甚至把钱起的诗评为《中兴间气集》诗集上部第一。

而且在诗论里,高仲武高度评价了钱起在大历年间(766—779,唐代宗时期)诗坛的地位,高仲武说在当时长安,如果哪个达官贵人外出做官,在送别的时候没有得到钱起的送别诗,那么当时舆论都会看不起这个人,可见钱起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无诗祖饯,时论鄙之。”

所谓的祖饯,是古代出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远行者送行。

这也是对远行者在圈子里地位的非常好的检验方式,如果没有名人赠诗,只能说明这个远行者在当时长安上流圈子里没有什么地位。

为什么钱起在当时长安诗坛这么“火”呢?

当然,这和他诗品“清丽有六朝遗风”分不开,另一方面来说,钱起早年虽然也写过“公卿红粒爨丹,黔首白骨封青苔”这样不逊色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名作。

但是钱起骨子里没有杜甫那种“看破生活残酷真相依旧热爱生活”的坚韧,他骨子里是软弱避世的,不能说钱起完全无视大众的痛苦,但是他选择视而不见。

比如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奔陕州,当时人在长安的钱起也写了几首诗,其中《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里,如果不是我们知道钱起是在南山寺避难,只看他的诗文,还以为钱起郊游呢。

“日昃石门里,松声山寺寒。香云空静影,定水无惊湍。洗足解尘缨,忽觉天形宽。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噫我朝露世,翻浮与波澜。行运遘忧患,何缘亲盘桓。庶将镜中象,尽作无生观。”

这也是钱起与杜甫最大的区别,即使经历了吐蕃在长安烧杀抢掠,钱起也不会像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直接怒斥和控诉宰相、尚书们的无能和以及朝廷文武官员的堕落才导致国都沦陷的惨剧。

唐代翰林院

钱起只会云淡风气,节奏轻快的以香云、定水、清钟、微月来表达他对长安沦陷的看法,仿佛他是远途欣赏山水而来到南山寺 , 没有任何惊慌之状,心情怡然自得。

大概是钱起对唐代宗时期的大唐只有赞美,绝无愤慨的缘故,大历年间钱起一改年轻时的蹉跎,他在大历年间不但被长安的权贵们接纳,不但频繁出入公卿门下,成为唐代诗坛领袖,而且官职还一升再升,最高的时候他甚至做到了翰林学士这个李白、杜甫梦寐以求的职务。(李白那个是翰林供奉,比翰林学士差远了)

在唐宋,翰林学士是宰相的起点。

从这个角度讲,钱起比李白、杜甫强多了。

钱起自己对他晚年在长安的生活也非常满意,还自称自己是“五言长城”。

然而讽刺的是,随着杜甫、钱起分别离世,杜甫和钱起的历史评价就开始迥异了起来。

在晚唐虽然元稹、韩愈极力推崇杜甫,但是杜甫也依然很难避免“群儿愚”、“多诽伤”,甚至在唐代文人的笔记里杜甫是一个“小气易怒”的怪癖文人。

五代刘煦编纂《旧唐书·杜甫传》里有“甫性偏躁,无气度,持恩放恣…荡无拘检”的记载,可见唐人对杜甫的看法很负面。《旧唐书》主要材料是唐国史和搜集到的遗文和故旧传说,四年成书,在材料甄别上也就可想而知。

杜甫

然而从北宋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杜甫的伟大,历史上对杜甫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明代诗评家陈献章高度评价杜甫为“诗圣”。清高宗乾隆帝甚至说“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

之所以杜甫评价越来越高,是因为后人逐渐认识到了杜甫批评现实作品的伟大生命力,认识到杜甫作为关怀现实、忧虑民生的知识分子的可贵。

与杜甫评价越来越高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钱起。

钱起的评价在唐朝还好,但是到了北宋就开始不行了,这大概和北宋时期编纂《新唐书》有很大关系,因为宋人发现钱起在歌颂太平,盛赞中兴的时候,即使就在长安就有大批老百姓因为粮价飙升而饿死,而这一切在钱起的作品里没有丝毫体现,钱起晚年作品永远是“岁月静好”,永远是“圣天子在位,海清河晏四海升平”。

“(大历五年)京师旱,斗米值数千,死者甚众。”

而面对同年的情景,杜甫则如实记载了大历年间民众的惨状“(大历三年)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因此,从北宋开始,人们对钱起的评价越来越低,到了明朝,经历过元朝蒙古人统治的汉人士大夫最看不惯没有风骨的诗人,所以明人评价钱起直言“气骨顿衰”,王夫之更评价为“开元以降,雕琢苛细,靡乃已甚。降及元和,剥削一无生气,况生理邪?”

到了现代,钱起等“大历十才子”评价更是跌至谷底,游国恩教授在《中国文学史》里评价钱起等人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人民的疾苦以及社会的动荡…歌颂升平”。

陈庆惠先生198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钱起和他的诗》里提到,钱起诗词特点就是“粉饰太平,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

钱起与杜甫生前与身后评价的迥异,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一句谚语:

“一时胜负在于力,千载胜负在于理。”

很多网友认为后人评价前人多带有偏见,但是对于目睹了长安沦陷、吐蕃在城内烧杀抢掠而心平静气的写出“洗足解尘缨,忽觉天形宽”,说他“粉饰太平”,“ 很少反映人民的疾苦以及社会的动荡”绝对是客观的评价。

END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地评线】河声丨“和”是天下之...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 六尺巷全长约100米、宽约2米,巷...
原创 韩... 众所周知,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也就是所谓的“世界官方语言”,分别是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
原创 清... 清朝最后一任有实权的皇帝是道光,自他以后,同治、光绪和溥仪都有名无实,虽然高高在上,却泥菩萨过江自身...
专家学者在吉林磐石推动东北抗联... 中新网吉林10月21日电 (记者 石洪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日在吉林省磐石市开幕...
原创 中... 世界的文明发展各有自己的脉络,它们在文明的演变过程之中出现了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不同地...
原创 清... 顺治皇帝继位后,一旨令下“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在借鉴明朝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大清律例》,可以说满清...
原创 清...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其实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在古代,不知道多少大臣,因为没有谨言慎行,仗着皇帝...
原创 清... 清朝建立后,整个东北百废待兴,由于东北地区是八旗劲旅的诞生地,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在清军入关后,...
原创 日... 1991年,曾与美国争锋相对50年的苏联轰然“解体”,冷战就此落下帷幕。这个曾经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
原创 玄... 唐高祖李渊登基称帝开辟唐朝后,从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出了三万禁军,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称“元从禁军”...
古朴县城焕发全新生机 永新县位于吉安市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历史红...
原创 杨...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原创 清...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原创 骆... [提要]清帝辞位诏书的拟稿与改定,历来聚讼不一。近年,在档案中发现了清帝辞位诏书的两件稿本。其签批文...
原创 这... 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大多将自己统治下的王朝视作天朝,在他们眼中王朝以外的民族和百姓,都是不开化的野蛮人...
原创 小... 摘要:小牧长久手之战,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谁赢谁输? 在池田恒兴的提案下,一五八四年四月六日,秀吉命十...
原创 从... 不仅在现代社会当中需要警察来判案,抓坏人,古代也需要这个职业的人,只是称呼有所区别而已,其中在历史上...
原创 苏... 1917年,一战期间的沙俄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世界上从此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苏联。苏联从建立开始,就...
原创 他... 老师不好当,尤其是给皇宫贵胄当老师,更是难上加难,给别的人当老师,就算教得不好,最多下岗,可给太子当...
原创 万... 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古装剧,清宫剧的热度这些年始终不减,哪怕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人们都已经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