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下咽喉地缘关键|版图小无战略纵深,灭国之战秦国先拿韩国开刀
迪丽瓦拉
2025-06-04 15:03:13
0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偏居一隅的秦国,自从进行了商鞅变法之后,其国家实力陡然提升,而因为后续对于变法改革的坚持,秦国实力也在不断地上涨,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已经是一家独大了,山东六国也只能抱团取暖,共同进行抗秦事业。

但因为六个国家之间原本的恩怨纠葛,合纵联合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它们还是以单独的状态来面对着秦国给予的压力,最终在秦国强大的实力面前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而这一切则是以韩国开始的。

韩国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被消灭的诸侯大国,并且韩国的灭亡并没有耗费秦国大量的精力,它最终是举国而降的国家,韩王安因为无法带领国家抵抗秦国的进攻,在无奈之下只能够向秦国俯首称臣,而在韩国的灭亡也标志着秦国的灭国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那么秦国为什么要率先攻打韩国呢?这是什么样的原因所导致的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秦国为何首要选择消灭韩国?

秦国拥有向韩国出兵的借口

在冷兵器时代里,尤其是在战国时代,大家打仗是要有理由的,所谓师出有名正是这个道理;而好巧不巧的是,韩国就将这样的借口拱手送给了秦国;而这一借口正是历史上著名的

郑国疲秦事件

韩国在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之后,对于阴谋权术十分的崇尚,在诸侯国邦交政策当中多有应用,而郑国疲秦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秦国为了改变农业经济发展受自然因素影响特别严重的现象,企图建设规模庞大的人工渠来引水灌溉农田。

只是秦国内部并没有能够统领这一工程建设的水工,于是秦国便下令向天下求取优秀水工入秦,韩国知晓这一事件之后,便派遣国内顶级的水工“郑国”进入秦国,并且赋予了郑国相当大的使命(相当于卧底、间谍)。

韩王安希望郑国能够在秦国修建“破渠和坏渠”,以此来拖垮秦国的经济发展,为山东六国谋取更多的存国时间;而对于秦国来说,人工渠道的修建可以看作是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秦国当下最为重要的工程建设。

《大秦帝国》剧照

那么,秦国又怎么会将这一工程完交付在一个外国人手中呢?秦国只是缺少顶级的水工,并不是说就没有在这一方面有着单独造诣的人,所以,如果郑国真的着手修建破渠和坏渠的话,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但水工郑国肩负着疲秦的使命,并不能完全地将其置之度外,所以,他在对财力物力的耗费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也确实延长了秦国修建人工渠道的时间,耗费了秦国大量的财力物力,甚至还搭上了不少的生命和鲜血。

渠道修建成功之后被命名为郑国渠

,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秦国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本来此事可以就此完结,但韩国却认为郑国没有完成自身给予他的使命,不仅扣押了郑国全族,还不允许郑国返回国内,如此,郑国疲秦事件也就正式被暴露了出来。

这下引起了秦国上下的震怒,秦王嬴政便以此为借口命令王翦出兵韩国,这其实也是具有偶然性的,对于秦国来讲,如果没有

疲秦事件的爆发

,或许秦国攻打韩国的时间还会向后延续。但无论如何,郑国疲秦事件确实给予了秦国攻打韩国的借口,让秦国师出有名,也让韩国站在了不义的地位上,如此秦军便大摇大摆地向韩国进发了。

韩国实力最为弱小,攻韩把握大,能提高士气

我们说军队作战的时候,士气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像灭国之战这样的大型战争,第一战的胜负对于后续的行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第一战,秦国必定要选择一个有把握拿下的国家,也就是说,相对于秦国的国家实力差距最大的国家,而这一点,韩国正好符合。

那时的韩国领土疆域已经缩小了很多,除了都城和南阳地区之外,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依赖的发展之地,整个国家可以看作是一张支离破碎的网络,这样的韩国能够凝聚起来的国家实力少之又少,在与秦军的对抗上并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所以攻打韩国,秦国是有很大机会获得胜利的。

这也展示了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如果韩国是像赵国或者魏国、齐国那样强盛的话

,哪怕是有郑国疲秦事件的爆发,想必秦国也不会轻举妄动,但无奈韩国的国家实力太过于弱小,比起秦国更加像是

螳臂当车

,这样的国家最适合秦国用来打开灭国之战的道路,而事实也是如此,韩国的失败给了秦军很大的鼓励,成为了秦国统一事业的正式开端。

韩国为天下咽喉,地理位置非常关键

韩国虽然占地面积并不是十分广阔,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十分拥有战略意义;韩国地处中原地区的核心地段,是隔开魏国和楚国的国家,它向东延伸的地理形势就如同是插在山东六国心脏上的一把刀,向北可以监视魏国和赵国的动向,向南可以监视楚国,而且为秦国的东进打开了一个缺口,让秦国能够更好地威慑到中原地区的国家,并且让其从诸侯包围的境地中走了出来。

《大秦帝国》剧照

所以说,韩国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占领了韩国也就不用再担心魏国和楚国会给予其他国家支援了,方便了秦国后续的行动,也提高了后续战争的胜利率。所以说,对于急于打开灭国之战道路的秦国来讲,韩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消灭了韩国,让秦国的威慑力也能极大地提升了。

韩国国土狭小,无战略纵深,利于秦国迅速占领

韩国的领土疆域面积比较狭小,在消灭了韩国之后能够迅速地出兵占领,并且很好地将其进行控制,但是其他的国家却不方便秦国进行占领。像是魏国,赵国,楚国这样的国家,它们本身领土疆域范围很广,整个国家呈现一种四通八达的形式,这样的国家并不适合放在最先目标上进行攻打。

像魏国、赵国、楚国这样的国家,是不容易将其进行完全歼灭,国内的领导阶级或者是军队可以四下扩散,可是第一场战争如果打不漂亮,那么后续的诸多问题就会限制秦国继续东进的脚步,如此一来,秦国必须选择一个能够一击毙命,而且能够完全进行占领的国家作为灭国之战的首选目标。

对于这一点,韩国是比较符合的。其实在以往的战争中,秦国就已经蚕食了韩国大量的领土,战国末年的韩国已经是到了偏安一隅的境地了,真正被韩国实际掌控的领土并不多,对于这样的国家,秦国很容易进行完全的占领和控制,也就是说,韩国是最容易进行消灭的国家。

韩国是秦国的邻国,比较方便发动战争

虽然战国时代的韩国实力比较弱小,但与韩国实力差不多的国家还有北方的燕国,可是秦国并没有把目标率先放在燕国身上,原因就是因为韩国是秦国的邻国,对于相邻的国家更加容易凝聚兵力进行攻打。

像是燕国,它与秦国并没有直接相连的领土,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的话,是需要进行长途奔袭作战的,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跨越其他的国家,不仅是军队面临的风险直线上升,更重要的是,军队的后援保障系统难以得到维持,所以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的秦国如果想要发动灭国之战,那么就只能够从与它相邻的国家上寻找目标。

因为它相邻的国家,除了韩国之外,则是赵国、魏国和楚国,这几个国家虽然都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衰败,但是它们的综合实力却不是韩国能够相提并论的。赵国在军事实力方面非常的鼎盛,虽说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实力大不如从前,但是它的底蕴还在,我们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能够凝聚起来的军事实力是韩国无法比较的。

《大秦帝国》剧照

魏国本身就是中原地区的大国,虽然魏国的发展一代不如一代,但魏国自从变法以来,积累的实力是比较雄厚的,同时它又地处中原的核心地段,无论是撤退还是寻找支援都非常容易,再加上领土范围广,并不是秦国首要攻打的对象。

楚国也是如此,楚国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著称,而且楚国在南部还有许多蛮夷分支,非常适合败军流窜,除此之外,楚国号称有雄兵百万,军事实力相当雄厚,其实在后来秦国消灭楚国的战争中也是需要举国之兵南下的,所以说这样的国家并不适合作为首要攻打的目标,一旦失败,很有可能会是万劫不复。所以相比较来看,还是韩国最为符合秦国的首要攻击国家标准。

讨论

综上所述,秦国之所以会选择率先攻打韩国,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水工郑国疲秦事件的爆发给了秦国进攻韩国的借口,这是偶然的,给了秦国一个很好的进攻时机点,但是哪怕没有疲秦事件的爆发,韩国也将是秦国率先攻打的目标。

首先,韩国是秦国的邻国,无论是在凝聚兵力上,还是在后援保障系统的支持上都非常的有利;其次,韩国的领土范围比较狭小,在战争胜利之后秦国有大量的把握将其完全占领;再者,韩国的综合实力有非常弱小,在对抗秦国的道路上显得尤为不足,对于这样的国家秦国是有相当大的把握将其拿下的,而一旦第一场灭国之战打的漂亮,也就给秦国的军队增添了自信,更加容易进行之后的安排。

这一点是其他的大国所不具备的,攻打大国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都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开头做不好,那么后续就很难做好,所以说实力弱小的韩国给了秦国胸有成竹的把握,自然会成为第一目。此外,韩国又是一个具有相当大战略意义的国家,占领了韩国能够很好地监视其他各个国家,限制其他诸侯大国的行动,对于秦国后续发动战争是一个很好准备;因此,韩国才会成为秦国的首要目标。

结尾

我们从这些层面来看,秦国对于灭国之战进是行了相当多的准备的,韩国并没有让秦国失望,它们并没有抵抗太久,或许是因为韩国确实没有多余的军事实力了,也或许是因为内部的分裂让他们没有了精力去抵抗,但无论如何,韩国的灭亡确实为秦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从韩国开始,秦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用了仅仅九年的时间就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六大诸侯国全部消灭,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令人唏嘘的,而且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中,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还是韩国,毕竟水工郑国疲秦事件给了秦国进攻韩国的借口,如果没有这一事件的话,说不定秦国发动灭国之战的时机还会向后延续,所以,后世人们对于韩国的批判是尤为严重的。但其实郑国疲秦事件只是一个引子,统一早晚会来,以山东六国的治国标准和国家发展实力早晚会被消灭,这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要。

不过话说回来,在战国中期,韩国实施的其实是与秦国类似的法治变法,但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两个国家的落脚点却发生了极大的差距,秦国以法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而韩国却以君主为核心压低了法的标准,让韩国渐渐的笼罩在了阴谋权术当中,也让韩国的邦交政策变得越来越幼稚,这是韩国历史发展的悲哀,也是韩国最终灭亡的伏笔。如果韩国能够在变法的过程中像秦国一样确立“法”的地位,以其当年的盛况也不会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

战国时期,距离我们很遥远,要想了解战国时期更多的内容,影视界《大秦帝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影视界以事实为依据,分为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崛起,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天下,并且还是免费的,点击下面的搜索即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时代是一个充满纷争与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英雄辈出。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楚...
原创 苏... 勃列日涅夫那会儿,苏联可真是风光,像是那种高楼大厦上的金尖塔,远远瞅去,闪闪发亮。二战后,这帮人把自...
原创 清... 看过古装影视剧的小伙伴对流放宁古塔并不陌生,一些罪犯通常会被统治者流放宁古塔以做惩戒,这种现象在清朝...
原创 秦... 前言 统治者想要永远掌权,江山永不倾覆,最重要的就是要稳定民心,赢得百姓的支持。这是每一个帝王必须面...
原创 蒙... 蒙哥,是统一的蒙古帝国最后的大汗,自蒙哥之后,蒙古帝国就四分五裂,演变为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并列的局面,...
原创 在... 以前咱看《三国演义》,觉着那个刘备了不得, 不仅他自己仁义,而且手下还有那么多达人: 像关羽啊、张飞...
原创 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国皇帝,他年轻时候,因为家庭比较困难,吃了很多苦头,为了生存下去,他在社会...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清朝晚期的剃头匠人为客人掏耳朵时的情景。客人手里还拿着一个烟斗,那时候去理发,不仅能...
原创 清... 俗话说:自古帝王多薄情,生在帝王家意味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也伴随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变幻莫测...
原创 诸... 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临终之前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从223年刘禅登基到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
《资治通鉴》:王安石的改革与争...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改革家。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宣言闻名于...
原创 1... 1947年,国军一个参谋被我军俘虏,他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军区司令亲自接见,这个人名叫赵炜,他是国...
原创 晚... 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东方古国,开始把人民的生活推向了水深火热的地步。很多武...
原创 1...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想方设法施救,蒋介石甚至接到了爱因斯坦的致电:“陈...
原创 北... 不吹牛,不说暗话,就让我们来评断宋朝是不是大一统。 要说中国的统一,恐怕在秦王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
原创 母... 引言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原创 司... 司马懿死后其陵墓为何从未被盗,只因其临终时留下“六字真言” 司马懿20岁被曹操任用,他留给世人最大的...
原创 原... 雍正是历史记载的清朝非常勤勉的一个皇帝,在位13年,励精图治,他留下的政治经济遗产使得他的继承者乾隆...
“剃刀将军”东条英机:陆军普信... 以下文章来源于循迹晓讲 ,作者三喵先生 说到东条英机,相信哪怕不熟悉二战的朋友也有所耳闻,这位甲级战...
原创 历... 这是一个历史谜团! 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意思是说,黄帝手下的百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