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斋记|陈寅恪与内阁大档
迪丽瓦拉
2025-06-06 11:02:40
0

在中国史学界,陈寅恪先生是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峰。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兹全先生曾说过:“陈寅恪师是继《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司马光之后近一千年来,又一伟大的史学家。”

上百度查一下,就知道何兹全所说不謬:“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与叶企荪、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与吕思敏、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1926年,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收到清华大学发来的一纸聘书。这是梁启超先生向校长曹云祥推荐的。开始,曹云祥看了推荐材料,立刻反对。因为陈寅恪连博士都不是。梁启超说:“我梁启超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吧?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把我所有的著作加在一起,怕也没有陈先生区区三百字有价值。”于是,陈寅恪成为当年清华唯一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教授,后来还修炼成了“清华园活字典”“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据说他上课时,季羨林这样的迷弟姑且不说,胡适、吴友兰、吴密等清华、北大的著名教授,都涌来听他的课。

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装在他的脑子里。

1962年,印度的尼赫鲁网罗了一大批印度学者皓首穷经,摆出了印度应该拥有争议土地主权的所谓“证据”。面对印度的“学术侵略”,偌大的中国一时间竟然找不出可以应战的历史学家。最后还是毛泽东:“你们去找陈寅恪。”

于是,陈寅恪立刻披挂上阵。他旁征博引,一会儿是古代图志典籍,一会儿是清廷与印度、西藏的往来信函……三下五除二,就把中印边境的划分说得清清楚楚。他还举出足够的证据说明:“麦克马洪线”本身已经侵占了中国领土。要知道,这时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了,他的学问全凭记忆。

此后数年,中苏关系恶化。关于库叶岛的归属问题又起争端。还是陈寅恪,应外交部之邀再次出山,从学术层面论证了库叶岛自古便是中国领土……

1920年代,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的陈寅恪。据CFP。

1921年代,发生了一件对中国新史学创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是这件大事,促使陈寅恪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出面予于周旋。这就是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号称8000麻袋15万斤清宫内阁大库档案的“发见”。

如同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国家一样,档案材料是记录国家史实的重要文件。

史载,有清以来的内阁大库,设在“旧内阁衙门之东,临东华门内通路,素为典籍厅所掌。”当时,仅管理这批档案者就达200余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风雨飘摇,内阁大库已严重损坏,这批内阁档案竟被当作废纸卖给了北京同樊增纸店。后来,这批8000麻袋的内阁大档,辗转为大收藏家李盛铎(字木斋)收购。本来,李盛铎以为自己是得了个宝贝疙瘩,然由于时局动荡,财力出了问题,很快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李盛铎深感自己的能力有限,根本无力对这批浩如烟海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就打算转手卖掉它。许多学术机构在得知李盛铎转卖的消息后,都蠢蠢欲动,纷纷设法筹款,准备收购。其间,风头最劲的当属以美国教会为背景的燕京大学。

对这批档案关注已久、居住在清华园内的陈寅恪,认为这批史料涉明清重要国史,珍贵无比,力主把这批重要史料留于纯粹的中国研究机构之手,或北大,或故宫内博物院,或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

陈寅恪说:“现燕京和哈佛之中国学院经费颇充裕,若此项档案归于一外国教会之手,国史之责托于洋人,以旧式感情言之,国之耻也。” 经过一番努力,蔡元培同意由中央研究院出资把档案买下来。并由陈寅恪和李宗侗出面与李盛铎谈价格。

李盛铎本乃商人收藏家,见中央研究院确有诚意,想到燕京大学方面即将谈成,此局已成鹬蚌相争之势,立即拿出“无商不奸”的无赖气概,坐地起价,以收渔翁之利。陈寅恪强压火,向对方晓于民族大义,几次协商周旋,讨价还价,总算在1929年3月将此事敲定。

就在内阁档案易主之前的1929年春末,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北海静心斋办公。这一年的9月,陈寅恪除了在清华授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静心斋,带领史语所历史组的劳斡、徐中舒、李光涛等人整理内阁档案,还筹划成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编刊会”。另聘请了史学大家朱希祖、陈垣以及年轻的学术中坚徐中舒为编刊委员,拟定了一个庞大的出版计划。

历史组的同仁一边对内阁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编目,一边刊布印行,将珍贵史料公之于众,取名为《明清史料》。

这是陈寅恪一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期。生活上舒心,精神上得意,学术上最有创见。

可惜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据东三省。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南移。1933年4月,遵照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指令,史语所拔寨起程,由北平迁往上海,除少部分人员与内阁档案留守北平外,其他人员全部南迁。

陈寅恪不忍舍弃清华园的生活环境和学术氛围,没有随所迁移,仍在清华任教,同时改任史语所“专任研究员暂支兼任薪”(就是史语所只给一点补贴,全部薪水由清华支付)。

这是陈寅恪与他的史语所历史组的同仁们相聚四年后首次分别。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有了特殊的历史况味。当双方再一次相聚时,不是在北平和上海的繁华之地,而是5年之后在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西南边境昆明城了。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遂昌布衣道学与墨家思想对公民社... 一、动态实践与阶段适应的启示 1. 生命阶段的动态调整 在探讨遂昌布衣文化和墨家思想对公民社会实践的...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 抗日战争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命运的民族解放战争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解决了这场民...
原创 卡... 1940年4月初,在波兰首都华沙142公里处的卡廷森林附近,数万苏联军队紧急集结。他们浑身武装,全部...
【邓氏宗祠】探访王台溪后的邓氏... 邓氏一家亲,永远心连心。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
原创 赵... 巨富石崇曾经做过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他有钱,平素最爱在府中举办宴会,招待宾客。石崇在府里豢养了许多的...
原创 诸... “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此世道之核心,乃是人际关系,然人心不可测,难知其虚实。有人锋芒毕...
原创 打...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这个办法,是战争中的...
甲骨文记录了什么样的商朝社会生... 甲骨文,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图式”,甲骨文记录了怎样的商代社会面貌?它...
原创 历... 明朝曾经得到了很多地方,但同时间也是失去了很多地方,这个作为中国古代汉文明国家之中最后一个的王朝,身...
三国杀:十常侍真的需要思考量?... 大家好,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杀菌!在三国杀的对局中,不得不说,同样是选择化身牌,界左慈的难度要远高于...
沙俄侵华领土掠夺史:伤痛与警示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近代是一段充满苦难与屈辱的岁月。其中,沙俄对我国领土的大规模侵占,成为中...
原创 抗... 军阀混战时,川军因为装备差、素质差、形象差被人瞧不起,然而自淞沪会战开始,就是这一杂牌中的杂牌却彰显...
原创 如...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张飞都是吊打张郃;无论是个人勇武,还是统兵能力,张飞远胜张郃,作为张飞...
原创 刘... 《——【·前言·】——》 秦朝末年,天下动荡,百姓疾苦,四处揭竿而起,就在这样的动荡中,刘邦这个名字...
原创 国... 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上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但是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南...
原创 清... 在我国古代,那些在宫中处理杂项事务,服侍皇室的人就叫做太监。那么大家知道清朝最后的一位红人太监是谁吗...
原创 明... 明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说蟋蟀皇帝、木匠皇帝等等,总之明朝时期,皇帝的爱好都是很奇葩的。值...
原创 明... (文史潮河原创内容,首发大鱼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关于明朝存在的时间,大家一直有争议。很多人会把...
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揭... 李娇俨 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会日前在杭州举行,经过评委会评议,最终评选出2024年度浙江...
原创 明... 明朝正统十三年,正逢戊辰年科举,在殿试发榜的第二天一早,十来个锦衣卫手持兵器,粗莽地闯入贡院外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