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同学都会知道古代打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攻城,胜利的标志就是占领一座城池,但攻城是一件消耗极大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攻下一座城池,那么问题来了,那些攻城的军队为什么不直接绕开城池呢?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攻城的军队是可以绕过去的。历史上绕开对方主要防御阵地,直击敌军要害,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三国的邓艾偷渡阴平,绕过剑阁关,攻打成都;明成祖朱棣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打北京等。
这些成功案例都能证明,古代打仗,如果条件允许,并非一定要攻城,绕过去也可以。
不过,想要绕过城池并达到最终目的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要出奇兵制胜;手里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包围;比如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他就做到了出其不意,让姜维和蜀后主都措手不及。而钟会的大军则是邓艾的筹码,是他在剑阁拖住姜维,辅助邓艾在绕过蜀军主力防线后,不至于被蜀军包围。如果没这两个条件,蜀军有准备,提前坚壁清野,饿也能饿死邓艾部队。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也是一样的情况。明朝上下没想到他会绕道,而八旗军的战力碾压关内明军,也使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地入关洗劫,不怕明军堵截他的撤军路线。(后来更过分,明知道皇太极会绕道,但明军就是不敢抄后路)
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绕道,那就最好别冒险了。因为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建在占据有利地形的交通要道上,而所谓的交通要道一般指的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
古代行军打仗,就像现代的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是一样的。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燃油烧完了,就回不去了。但若是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城池,其实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为大军在中间提供补给点。
拿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来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皇太极多次绕道入关劫掠,但山海关却始终是他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
因为他不拿下山海关,走不了大道,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走小路,肯定会增加后勤负担,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不要小看了后勤补给这个因素。毕竟真正的打仗不是玩打仗游戏。真正的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的人。
清军虽然是以骑兵行军,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过山海关,固然可以避过了明军的主力,但是清军的后勤负担也增加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绕道不能解决的,这就是无法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还是拿明末战争来说。明军在辽西走廊上布置了大量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清军确实可以取巧入关,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个好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打击。
战争的核心在人,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松锦战役之前,明军为什么始终能跟清军在关外有来有去,有时候还能发动反攻?说穿了不就是因为明军在关外的十多万精锐,始终没被清军歼灭嘛。而松锦战役后,明军的关外精锐尽丧,无力再与清军拉锯战,只能退进山海关内,被动挨打了。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防守坚固的城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会增加后勤负担,也会有被截断后路的风险。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首都一击必杀,摧毁地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再回头来逐个拔掉当初绕过的敌军据点。
否则的话,真的还不如不绕道,待消灭了对方有生力量再择机进攻。
记得以前中学上历史课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苏德战争时,当时我就在想,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傻吗?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现在明白了。绕过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就敢绕过去,这跟找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要是绕过去了,敌人不刚好可以来一个首尾包抄,瓮中捉鳖,切断你的后勤保障,然后一点一点把你消灭。所以尽管可以绕过去,但是因为风险太大,最终还得走老路子,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