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次提到了秦称霸西戎这一历史事件对秦国发展的至关重要性,这是秦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秦穆公之前的秦国历史
就是一个不断与西戎人征伐的历史。数代秦国君主都在不断地与这些彪悍而强大的游牧民族战斗中牺牲,而所占领的土地依旧很有限,即使到了穆公继位的时候,秦国所能控制的地域也就关中一些地方。
西戎在当时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控制西戎就等同于控制了西部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加上西戎人经常到秦国边境掠夺粮食、牲畜、女人,这给秦国无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秦国要想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黄河以东称霸中原,首先就是要先除去西边这些心腹之患才行。
这对于想要发展壮大的秦国来说无疑是重中之重。
百里奚和蹇叔也曾先后向秦穆公谏言,指出平定西戎对秦国强大的重要性,既然向东发展受阻,那向西发展就成必然,而且刻不容缓。
当时,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戎狄部落,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而其中以绵诸王势力最强
。
由于西戎各部落之间独立行事,互不隶属,表面看起来是同盟,实则各有私利,各自为王。但只要他们意识到来自秦国的威胁,必然会团结起来,且
戎人作战强悍,善骑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也说:"戎者,凶也,"
到那时秦国将难于应付。
但秦穆公也知道要征服西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得长远计划才行。秦穆公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国力逐渐提升,已远非昔日可比,在诸侯和周王室中已经拥有了一定地位。
秦国的快速发展和一系列操作,自然也引起了西戎诸国的注意。公元前626年,绵诸王便派谋臣由余以考察为名到秦国进行探查。
秦穆公清楚的知道平定西戎的时机终于来临了,必须趁着西戎各部落还没统一;诸侯和周王室暂时虽未必支援,但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时和西戎开战,必定是平定西戎的最佳时机!
在秦称霸西戎这个历史事件中,由余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虽然在绵诸,但他早先其实是晋国人,据说是晋鄂侯的曾孙,因晋国内乱而流亡到戎地。后被绵诸王封为大夫,所以他可以说是个戎化了的晋人,他不但会两地语言,还饱读诗书,熟悉中原文化,因此上才被绵诸王派往秦国。
当然秦穆公也知道绵诸王派由余前来的真正目的。因此,为了彰显秦国强盛的国力,以威服震慑绵诸国,秦穆公便十分隆重的接待了由余,不但向绵诸使团展示了秦国宫室的壮丽和粮食的丰裕以及军事力量。秦穆公还向由余试探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秦穆公见由余如此回答,很是佩服,知道由余是贤能有才之人,必是绵诸王的得力谋臣。
秦穆公知道如此贤明之人如果留在绵诸国,必会成为秦国征服西戎的障碍。为了征服西戎收服由余,便和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内史廖商讨计策。遂制定出两个方案,一方面,秦穆公派人盛情款待由余,并在宴饮时趁机向由余询问西戎详细的地形和兵势,还借机挽留由余。而绵诸王见由余久不归国,必起疑心,时间一长,两人定生嫌隙。另一方面,采纳内史廖“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的建议,派人向绵诸王送了一些擅长歌舞的歌伎以此来消磨西戎王的为政意志,借此疏远他们君臣的关系。
绵诸王久居西戎边塞,加之西戎本就礼乐粗陋。绵诸王从未见过如此美妙的歌舞和音乐,大为高兴,整日里便只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结果上行下效,长时间不迁徙,草场枯竭,牛马饿死不计其数。等绵诸内政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时,秦穆公才让由余回到绵诸。由余见国内如此乱成一团,便劝谏戎王不要成迷于美色,当以国事为重,多次劝解不但无效,反而激怒了绵诸王。
秦穆公见状,立即派内史廖多次劝说由余到秦国来。最终由余眼见绵诸王无药可救便离开绵诸来到了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待之,并封为上卿,向他讨教统一戎狄各族的策略。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之中,对戎人的生活和行事方式非常熟悉,为秦穆公制定了统一戎族的策略。
公元前624年,秦军终于通过王官之战报了崤山之仇,彻底结束了和晋国争霸之战。腾出手的秦穆公便将由余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公元前623年,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宴饮歌舞中活捉了绵诸王。随后按照由余的计划,先后有收服了昆戎、义渠、乌氏等部落,剩余的小部落见此情景,也先后归服了秦国。
至此秦国辟地千里,并国十二(这里《史记》、《韩非子》《汉书》说法不一,有说十四的,也有说二十的),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巴国也来朝拜,史称“秦穆公称霸西戎”。
听到秦国征服西戎的消息,消除了心头之患的周襄王异常高兴。想当年周王室东迁,很大程度上便是戎患所致,所以秦的西拓,也让周王室非常振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表示祝贺,并鼓励秦穆公尊王攘夷。
西戎的平定为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铺平了道路,更为以后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