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灭十族的人,方孝孺究竟做了什么?
迪丽瓦拉
2025-06-11 06:04:33
0

在古代,九族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规的概念,它往往不会被人所提及,因为它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换句话说就算是过年串亲戚,当时的人们也未必能将这九族的人都看遍。但是一旦古代有人有幸看到了他九族所有的人,那可就是大祸临头了,因此此时的九族已经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是一个"司法学"概念。因为此时的人往往已经被诛灭九族了。

显然诛灭九族就是为了斩草除根,因为秦朝是被六国旧贵族起兵灭亡的。所以以后的统治者们往往热衷于诛灭九族,这样直接斩草除根,彻底除去了子报父仇、孙报祖仇的实力和人脉,不为自己留下一丝一毫的后患。

明朝有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忠于建文帝朱允炆,不肯向朱棣就范,于是被朱棣诛灭十族(加上学生和朋友),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那么方孝孺究竟做了什么,才让朱棣如此愤怒呢?下面就待小编给大家细细道来。

一、 年少即名满天下

方孝孺祖上三代从儒,是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父方克勤从小就是神童,能熟读唐诗宋词,出口成章。后来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员,平日里清廉正直,办公做事一丝不苟,深受百姓爱戴。

方孝孺跟丫父亲一样,年少时正直敏捷,十分机警,而且他十分刻苦。每天读的书大约有一寸多厚,当时他被同乡人称为小韩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见其博学程度。

等到成年的时候方孝孺师从明朝第一学者宋濂,当时宋濂的很多门生学问都不及方孝孺。虽然师承第一学者宋濂,但方孝孺却并不喜欢辞藻华丽的词句,他反而喜欢宣扬以仁义治天下。他自己也以"明王道,至太平"为己任。

后来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空印案"牵连被杀,是一桩冤案,但方孝孺从未因此表达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明洪武十五年(1382),方孝孺受到朱元璋征召,进入朝廷。朱元璋见到方孝孺,认为他举止严肃,学识渊博,便对太子朱标说此人可用。并派人把方孝孺送回家。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再次被征召进入朝廷,此时朱元璋因为"某些原因",还不能重用方孝孺,于是任命方孝孺为汉中教授。并对皇太孙朱允炆说道:此人可以重用,他会一生都忠于你,帮助你开创盛世,但是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

于是年少博学的方孝孺在家待了十年多。

二、 建文帝的左膀右臂

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遵循朱元璋的话,召回了方孝孺,将之任命为翰林侍讲,很快又将方孝孺提升为侍讲学士,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询问。

当时建文帝朱允炆喜欢读书,每逢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召方孝孺询问,方孝孺每次也都能对答如流。因此建文帝朱允炆认为方孝孺是一个机智敏达,足智多谋的人。但是朱允炆忽略了一个问题,他所询问的都是理论型知识,是四书五经上的,这都是方孝孺所擅长的,但是真正足智多谋的人并不仅擅长于此,他对于国家大事和军事也应该有所涉猎,显然方孝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此时建文帝朱允炆正被一件事困扰着:藩王们势力太大,长期任他们发展下去恐怕会威胁朝廷。于是建文帝决定削藩。但是建文帝的削藩智囊团成员为:首席智囊方孝孺,次席智囊曾泰、发小黄子澄。

当时智囊团对于先削哪个藩王产生了争议,齐泰认为应该先削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势头最大),剩下的就方便对付了。而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削诸王,避免他们和燕王联合,最后再解决形影单只的燕王。此时博学的方孝孺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站在了黄子澄这一边,事实证明黄子澄错了。

朱允炆在权衡利弊之下,采取了黄子澄的建议,先对河南的周王(因为他和燕王同父同母)下手了,又接连将代王,湘王等人贬为庶人。此时本无心造反的燕王朱棣警觉了起来,毕竟明眼人都知道下一个遭殃的就是燕王,于是燕王开始谋划起兵造反。并于建文元年以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

由于朱元璋杀光了朝中大将,建文帝朱允炆无人统兵,因此朱棣一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沛县。建文帝眼看自己处于劣势,便召方孝孺问计,方孝孺以燕王长子朱高炽宽厚仁慈,次子朱高熙从军征战和长子不和这一特点,企图使用反间计来挑拨二人的关系,但是他忽略了朱高炽的决心,因此反间计没有成功。

后来燕王朱棣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江北,此时京师危在旦夕。此时朱允炆再次召方孝孺问计(这么看朱允炆还真挺信任方孝孺的),方孝孺认为此时军队再度集结已经很困难了,可以先割地求和来麻痹燕王,等各地擒王军队到了再进攻燕王朱棣。

但燕王朱棣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起兵,岂会为了几块土地罢兵,因此方孝孺的计策又失败了。燕军强行渡过长江,围攻京师,方孝孺建议建文帝朱允炆死守京师,实在不行就以身殉国,结果燕军真的攻破了京师,朱允炆在大火中自焚而死(一说逃走)。

三、被诛十族的方孝孺

虽然方孝孺给建文帝出的招都是昏招,但是这也不妨碍他是天下文人的领袖。因此姚广孝(朱棣的左膀右臂)在进城前曾对朱棣说:方孝孺决不可杀,否则天下读书人的风骨就没了。朱棣见到事情这么严重,在进宫后便立即召见了方孝孺。

他让方孝孺写诏书,安抚天下人,结果方孝孺只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朱棣大怒,询问方孝孺:你不怕我诛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回应道:诛灭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气到浑身发抖,本没有十族,但是朱棣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将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定位十族,并将其全部诛灭。

方孝孺其人,学识渊博胆识过人,虽然有纸上谈兵之举,但是这掩盖不了他的铮铮铁骨。其实方孝孺就是大明读书人的代表,虽然办事能力不足(八股文害的),但是在气节问题上毫不妥协,很像明朝的铮铮铁骨。

参考资料:《明史》、《明成祖实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作... 根据史料记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一生中有8个儿子,其中他最疼爱的是老三刘如意,最终继承大统的是老二刘盈...
原创 原... 1908年11月14日,在位34年的光绪皇帝在瀛台郁郁而终,年仅38岁。光绪4岁即位,亲政后渴望能有...
原创 清... 1882年8月25日,韩国尚处于李朝统治时代,也就在这一天,一支清军突然来到李朝的首都汉城。清军的神...
原创 郑... 引言 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之中有这样一段话“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其实相比于什么...
原创 韩...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非常著名的典故我们想来并不会觉得陌生,在书本上都...
原创 大... 众所周知,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存续了276年,传了12任皇帝。古人有给身故之人立牌位的习惯,但...
原创 4... 1940年2月4日,对苏联人民来说,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曾经的苏联二把手尼古拉·伊万...
原创 你... 你不姓关,我不姓曹,咱哥俩喝一杯! 关公关老爷,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虽然他与孔子分别...
原创 八... 1644 年甲申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几万骑兵杀奔山海关冲破大明最后的一道防线。入关之初,以八旗为主力,...
原创 古...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原创 秦... 近来,《大秦帝国》的第四部作品《大秦赋》正受到热烈追捧,尽管豆瓣评分略有下滑,但依然被认为是一部值得...
原创 隋... 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的古代政权,位于辽东及朝鲜半岛,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朝鲜半...
原创 刘... 千年之约:刘伯温的预言 在千年的长河中,刘伯温的一段预言被传颂至今。临终前,他对儿子说:“刘家九代...
原创 原... 现代人对于白人的印象,大都是体型高大身强体壮,并且还具有较强的侵略性。如今由于交通便捷,人们可以在短...
历史与现代的创意性结合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官洋村  官洋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其客家文化遗产举世闻名,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人文...
原创 D... 中国跟日本的纠葛,从封建王朝就产生了,盛唐时期八方来贺,日本正是其中之一。在人们印象中,当时的日本贫...
原创 三... 三国名将赵云,其实育有二子一女,那他老婆是谁? 导语:《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流传甚广...
原创 隋... 青龙,四相之一,镇东方,属木,主生机; 白虎,四相之一,镇西方,属金,主杀伐。 这两尊知名度颇高的神...
原创 刘... 一、刘伯温被逼出山 倘若说,三国时的诸葛亮,是被后世过度神化的人物的话,那么明初的刘伯温,显然也是按...
原创 原... "聊供读史者格物之一助"——《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 古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如果是历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