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供读史者格物之一助"——《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
古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如果是历史是一条星河,那么它正是无数闪耀着的星星汇聚而成。这些星星是什么?是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是令人惊叹的技术发明;更是积淀在千年岁月中的物质文化。瓷器、丝绸、兵马俑、长城,这些雄壮秀美、拥有伟大历史烙印的事物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体现,但我们灿烂的物质文化就只展现在这些东西之上吗?显而易见,并不是。
在孙机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孙机先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他在书中以质朴的语言,为我们科普了中国古代物质生活的十个方面。该书从人类生活所依赖的农业和膳食谈起,逐步延伸到酒茶糖烟、纺织服装、建筑家具、交通工具等基础衣食住行的方面。随着文明的演进,书中内容进一步讲解冶金、玉器瓷器、文具印刷、乐器等生活用品,进而又向我们介绍了武备、科学技术等改变生活的方面。
书中内容详实准确,语言流畅,打破此类历史科普的书籍深奥晦涩的门槛,引人入胜。在文献资料上也十分丰富,引用了各类不同的古今文献,包括正史、杂史、诗词歌赋、方志等等,种类全面丰富。作者对于各类材料的研究,秉承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真实可靠。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为我们介绍了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无论是生活中的小应用,还是改变世界进程的大发明,都是如今五千年文明延绵辉煌的基石。此书是 2014 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2017年4月,该书还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文明怎样演进?——《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著
从两河流域出现的最早文明社会算起,人类可印证的历史大约五千多年。一代代人用发生过的历史素材解读过去,推演未来。人们如何看待历史,也意味着如何看待将来。但是如果历史的视角被固定为一种,那么对于未来的畅想也将被固化。不过幸好,现代科学所带来的新视野,将打破这种世俗僵化的禁锢。
"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把它运送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以这样一个问题引入,试图去探究人类社会不同种族、族群之间命运因和而不同。戴蒙德认为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不是一出生就决定的肤色,更不是人种带来的差异,而是不同发展潜质的环境导致了不同社会发展的轨迹。病菌、文字、技术和政治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构成族群不同形态的直接原因。戴蒙德在书中单独谈论了中国问题,为何一千年前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在近代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综合应用看似与历史毫不相关的现代科学,如遗传学、生物地理学、流行病学等科学学科的知识,对人类社会历史和史前史进行比较研究。他对种族差异所导致的地区发展差异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对不同大陆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结果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摧毁了种族主义者的理论基础。虽然有些夸大环境对于社会的作用,过于信任地理环境是决定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但不失是一个看待历史的新视角。
"中国之美"——《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创作的一部著名的美学著作。李泽厚先生在开篇就写道:"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中国的历史,也是美的历史。
《美的历程》一书共十个章节,分为"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开始,该书介绍了人类美学的起源——图腾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讲述了青铜饕餮的狞厉之美;后又按照历史的朝代依次写了先秦的儒道互补化,礼乐之制;楚汉的瑰丽想象的浪漫主义;言不尽意、以形写神的魏晋风度;神秘、超然的佛陀市容;
熙攘繁盛、光耀万年的巅峰盛唐;中唐的气韵,苏东坡的豪情;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宋元山水;明清时代的世俗人情。十章,十个不同时期美的象征,以大气磅礴却又不失细致的笔触去书写独属于中国人隐藏在文化中的美感。
该书以一种崭新的审美视角,以美为切入点,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学梳理出清晰的脉络,用更为细腻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书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艺术符号学理论,把艺术当作符号来研究,从视觉的审美角度出发,将中国的语言、宗教、艺术都看成是符号的一部分。运用这种符号学研究方法,站在宏观的历史高度将符号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对美做出了明确而独特的见解。在美学的境界中,李泽厚先生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去欣赏历史背后的文化,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篇尾所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