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宣宗,史称小太宗,却为大唐王朝埋下祸根
迪丽瓦拉
2025-06-11 13:32:59
0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中相当兴盛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唐朝共经历了二十一任皇帝,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的时间。

唐朝是隋朝之后的王朝,隋朝末年帝王昏庸无能,各地战乱四起,当时的唐国公李渊也借着这个势头顺势起兵。

在各地势力云集的隋末,最终脱颖而出的还是李渊带领的李唐势力,李渊在618年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唐朝建立后出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玄武门之变。

在这次政变中,唐太宗李世民诛杀了原太子李建成成为新太子,虽然李世民手段毒辣了些,但他身为皇帝确实做到了将国家发扬光大。

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着唐代的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更是将唐朝的版图发展到了最大。

唐朝第四任皇帝李显继任几年之后,就被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夺了皇位,武则天统治十五年后前任皇帝李显和几位大臣设计进行了神龙革命,重新将皇位掌握在了李家人手中,唐朝得以延续。

唐朝再一次达到高峰是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打造的开元盛世,但即使唐朝几次达到了高峰,这个封建盛世王朝也没有逃脱出现叛乱的命运,虽然玄宗一度让唐朝达到顶峰。

但在他在位末年唐朝也还是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也因此在国内出现的动乱,这就是唐朝第二次大型的动乱—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便不再像之前那样兴盛。

但之后的几任皇帝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让唐朝多维持了几年,通过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的努力,唐朝的国力有了一部分的恢复。

但宣宗的一个失误却让好不容易恢复的唐朝再次进入了绝境,这也间接为大唐王朝埋下了祸根。那么唐宣宗失误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一、唐宣宗李忱

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唐武宗的皇叔,但李忱因母亲地位以及他自己一向少言少语,所以他一直都被人忽略。

甚至被皇侄武宗所看不起,武宗之所以庙号用“武”这个字,自然是与其人物性格有分不开的关系,武宗向来豪爽,豪爽之人大多都看不上扭扭捏捏不喜说话的人,所以武宗在位时一直都对自己的这个皇叔无感,甚至一直都瞧不起他。

李忱寡言少语并不代表他真的唯唯诺诺没有才学,他只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藏在心中,不被人所知,但就是这样才造成了他在其他人心中好拿捏的形象。

武宗即位几年后便生了大病,一直都没有好转,但武宗还一直都没有后代,这让其身边的宦官抓住了机会。

在武宗病危时,其身边的宦官假借皇帝旨意将看起来好掌控的李忱立为了皇太叔,将其作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李忱顺利地接过皇位,在接见臣子时总是一脸悲伤,以表达自己对于武宗的感情,但在处理事务时却从未见有优柔寡断,一众大臣们这才看清李忱的实际性格,可以说,那些宦官误打误撞将一个品性优良的人推上的皇位。

李忱在位时勤政爱民,将国家大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运用多种手段避免了宦官之乱,还将之前的几任皇帝在位时留下的问题做了良好的解决。

但古代再好的皇帝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舍放权的情况,因此许多皇帝都会采用各种手段追求长生,李忱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追求更长寿命,李忱服用了太医进献的所谓仙丹,这枚仙丹成为李忱的催命符,并导致他因此中毒身亡。

二、李忱一生成就

虽然李忱去世的原因很不雅,但他在位的十三年为唐朝做出了很大贡献。李忱在位时,十分喜欢阅读《贞观政要》,甚至达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

李忱在位的十几年,一直在努力学习唐太宗,他也很好地做到了,与许多猜忌臣子的皇帝不同,李忱十分善于礼贤下士,他对于臣子总是可以做到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不会觉得被臣子指出错误就是丢了面子。

正是因为他在努力向太宗看齐,一直在努力做到勤政爱民,史称小太宗,这何尝不是人们对于他模仿唐太宗的认可,这也说明了李忱确实做的很好。

李忱在位时,改正了武宗不管不顾大肆打压佛教寺庙的行为,对佛教的存在重新进行了规划,将信仰佛教的民众和官员因此收入了自己手中,从而巩固了皇权,事实证明,李忱对待佛教及其教徒的行为被武宗一味的打压更加有效。

不仅如此,李忱还将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牛李党争”彻底了结,他将李派的带头人李德裕赶出了朝堂,并用这番雷霆手段将牛派人士进行了一定的威慑,改变了朝堂两派相争的不和平状态。

想要整治好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人才,我国如今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使用了许多方法为农村招揽人才,李忱也是如此,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注重科举,在古代,选拔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科举,这与现代有许多相似之处。

李忱招揽人才时还会考虑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启用的人才不能与多方有瓜葛,一旦有了牵扯就会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所以李忱在启用人才时总是慎之又慎,即使是地方官员,也要经过李忱的亲自考核才能前去上任。

李忱的各种手段让国家在他的治理下进行得井井有条,而且李忱上位是在宦官的推动之下,所以他甚至宦官权利过大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他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宦官干政的问题。在李忱的努力下,宦官的权利缩小的许多,在宣总掌权时期宦官想要干政难度上升了许多。

李忱的种种做法让唐朝的国力上升了许多,唐宣宗所做的大中之治对于唐朝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能够回复国力的重要原因。

三、为何埋下祸根

其实,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已经几乎降到最低,但经过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三任皇帝的努力,唐朝的国力已经得到了一部分恢复,如果能够选好继任者将这种状态继续维持下去,那么唐朝将有可能维持更长时间。

但唐宣宗掌权末年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中毒,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那么快就去世,所以,在之前唐宣宗并没有下旨设立太子。

直到他已经卧床许久,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起色时,他才在病床前将自己的三位近侍叫过来,告诉他们自己选的继任者是李滋。

但这件事只有他们三人知道,没有任何一位大臣知晓这件事情,所以这就给了坏人钻空子的机会,另一位宦官王宗实带着军队转而拥立李温,并给那三位近侍嫁祸了假传圣旨的罪名。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温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唐懿宗,从史书上看,唐懿宗并不适合当皇帝,他在位时荒淫无度,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这让好不容易恢复的唐朝再度落到底端。

所以说,如果唐宣宗李忱可以早点设立太子,或者在确定继承人时让宰相等大臣来见证,或许继承皇位的就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所以,才会有人说,唐宣宗的一个决定就断送了一个王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时代是一个充满纷争与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英雄辈出。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楚...
原创 苏... 勃列日涅夫那会儿,苏联可真是风光,像是那种高楼大厦上的金尖塔,远远瞅去,闪闪发亮。二战后,这帮人把自...
原创 清... 看过古装影视剧的小伙伴对流放宁古塔并不陌生,一些罪犯通常会被统治者流放宁古塔以做惩戒,这种现象在清朝...
原创 秦... 前言 统治者想要永远掌权,江山永不倾覆,最重要的就是要稳定民心,赢得百姓的支持。这是每一个帝王必须面...
原创 蒙... 蒙哥,是统一的蒙古帝国最后的大汗,自蒙哥之后,蒙古帝国就四分五裂,演变为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并列的局面,...
原创 在... 以前咱看《三国演义》,觉着那个刘备了不得, 不仅他自己仁义,而且手下还有那么多达人: 像关羽啊、张飞...
原创 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国皇帝,他年轻时候,因为家庭比较困难,吃了很多苦头,为了生存下去,他在社会...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清朝晚期的剃头匠人为客人掏耳朵时的情景。客人手里还拿着一个烟斗,那时候去理发,不仅能...
原创 清... 俗话说:自古帝王多薄情,生在帝王家意味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也伴随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变幻莫测...
原创 诸... 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临终之前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从223年刘禅登基到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
《资治通鉴》:王安石的改革与争...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改革家。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宣言闻名于...
原创 1... 1947年,国军一个参谋被我军俘虏,他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军区司令亲自接见,这个人名叫赵炜,他是国...
原创 晚... 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东方古国,开始把人民的生活推向了水深火热的地步。很多武...
原创 1...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想方设法施救,蒋介石甚至接到了爱因斯坦的致电:“陈...
原创 北... 不吹牛,不说暗话,就让我们来评断宋朝是不是大一统。 要说中国的统一,恐怕在秦王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
原创 母... 引言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原创 司... 司马懿死后其陵墓为何从未被盗,只因其临终时留下“六字真言” 司马懿20岁被曹操任用,他留给世人最大的...
原创 原... 雍正是历史记载的清朝非常勤勉的一个皇帝,在位13年,励精图治,他留下的政治经济遗产使得他的继承者乾隆...
“剃刀将军”东条英机:陆军普信... 以下文章来源于循迹晓讲 ,作者三喵先生 说到东条英机,相信哪怕不熟悉二战的朋友也有所耳闻,这位甲级战...
原创 历... 这是一个历史谜团! 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意思是说,黄帝手下的百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