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大多璀璨荣誉,屹立于世界之巅领跑诸国,可谓是高处不胜寒,一览众山小。
中国的封建君主专政制度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适合国体的选择,但随着世界各国科技上的精进和制度上的改良,反观我国的科技水平停滞不前,逐渐与世界拉开了差距。
近代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政府官员,想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面临的无一不是失败的结局,诚然清政府的腐朽并非一朝一夕,他们需要面临的改变也并非一蹴而就,于是失败也并非那么不容易接受。
李鸿章无疑是这些想要救国的官员之中最具争议的一位,有许多丧国的条约都从他的手中签订,但鉴于当时的处境与选择他又别无选择。我们无法质疑李鸿章的高瞻远瞩,正如在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若想无后患,必先灭绝日本。
李鸿章的官员之路
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在安徽合肥的地主家呱呱坠地,李家世代无人从官,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才打破了这项纪录,而李鸿章的诞生更是将李家引领上了官场的巅峰。
李鸿章名字寓意为宏图大展,文章经国,是他那身为进士的父亲所取,事实证明李鸿章并未让他的父亲失望。李鸿章自幼就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雄心壮志,他对自己的未来官场充满了无尽的憧憬,对权位也满是向往。
李鸿章心知肚明自己的晋升之路只有科举一路可走,所幸自己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从无波澜。从举人到进士,李鸿章只用了短短三年就达到了父亲的高度,天资聪慧的他凭借着刻苦和努力还纳入到了曾国潘门下,李鸿章也正式开始登堂入室学习经世之学。
1850年李鸿章被任命为翰林院的编修,虽然职位不大,但翰林院可是和清朝中央政府只有咫尺之遥,所以李鸿章没有丝毫怨言,每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但是很快走在文官道路上的李鸿章开始改头换面走上了武官的道路,因为他发现军功的晋升更为迅猛。适逢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洪秀全成为了清朝开朝以来最危险的存在,哪怕是国家正统八旗军面对洪秀全也是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这一年,30岁的李鸿章打道回府来到了家中操练兵团,走上了从军之路,而他的从军路就远远没有从文路那样一帆风顺与坦荡了。
1861年太平军高歌猛进横扫浙江数地,上海已经沦陷,眼看杭州就要失守落入太平军之手,曾国潘接到求援信号命令手下前去支援,无奈手下们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最后这项重任落在了李鸿章肩上。
李鸿章绝不推辞临危受命,召集数千名士兵命名为淮军,浩浩荡荡奔赴上海,而这支看似衣衫褴褛的淮军却是在后来大放异彩,大有作为。
之于国家,立功无数
李鸿章在之后率领淮军与起义军作战从无败绩,他的名号瞬间名声大噪,在朝廷乃至英报头条都广为流传,而他本人也是心满意足地坐上了江苏巡抚的位置。在之后太平天国黄粱一梦走向灭亡,但与太平天国交战的经历却让李鸿章恍然大悟,原来从军晋升更加简单。
面对捻军,李鸿章再次大显神威,成功镇压后一举替代了曾国潘的位置,成为了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意气风发的风光无数。
此时的清朝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朝与西方国家之间已经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国,一些是资源匮乏的工业国家,清朝当时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之后的辉煌与走向。
李鸿章身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中,并且身负重任风光无限,此时他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在率领着淮军成名之后,李鸿章对西方的先进科技拥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而他本人也是在1861年之后源源不断的为军队装备西方先进武器,淮军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同时李鸿章还领悟到,依靠进口只是一时之计,只有培养自己的发展水平才是长远的谋划。于是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等等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可以说李鸿章孤身一人,揭开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大幕。
唯一的隐患
之后李鸿章被清政府委任外交事务,李鸿章的风评也是由此转变,毕竟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只凭李鸿章独自一身推进重工业发展的大旗,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整个外交期间整整签订过大大小小三十多个条约。这些丧国辱权的条约通通是经过李鸿章之手,于是他成了众人口中的那个清朝第一奸臣,一时间落入到了众矢之的的地步。
李鸿章身为外交官为人心细,他与列强都打过交道,这些西方列强都只是想瓜分中国来谋取一时的利益,这些割舍虽然惨痛,但远远达不到亡国的地步,只有日本才是最大的隐患。
从马关条约中,李鸿章就观察出了日本人真正的狼子野心是想要掌控整个全中国,并且日本和中国距离最近,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巨大,可以说日本不除,随时都是中国的定时炸弹。
当时李鸿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若是想要维护住长久的国家治安,那么就必须要排除掉日本这个最大的隐患。如今我们以未来的角度观察这段来自一百多年前的言论,实在要感叹一句高瞻远瞩的眼光毒辣。
小结:
乾隆执政期间是君主制度最后的辉煌,从此之后清朝逐渐走向了落败,国力日渐衰弱,致使一步步迈入无底的深渊。从东方神州到后来的人见人打肆意欺凌孱弱,这其中的变化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但另一方面向我们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往日的辉煌只是历史的积累,并不能为眼前的局面做出任何改变,想要真正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仍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