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可以说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寒的皇帝了,农民出身的他,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军事头脑,1368年,朱元璋终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朱元璋在为期间,杀过不少曾同他一起打江山的重臣,除了自古君王逃不开的功高盖主的魔咒外,原因无非是为自己即将上任的儿孙扫清道路。然而大明的第一任太子朱元璋嫡子朱标英年早逝,第二任太子朱标嫡子朱允炆在已经登上皇位之后,被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发动政变夺权,朱元璋一心想为下一任皇帝扫清道路,然而不曾想逆贼出在自己家中。
其实朱元璋在位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提醒他朱棣的谋反之心了,然而朱元璋始终没有对朱棣下杀令的意思,面对朱棣这样大的威胁,朱元璋在位期间,真的没有想过除掉他吗?
其一,朱元璋有着家族亲本位意识。他在位期间定下了传位需传给嫡子的继承规则,对于太子的人选也是毫不迟疑的就定下了自己的大皇子朱标,朱标在文修方面极为出色,也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朱元璋是个武将,他认为打江山需要武将打打杀杀,那么治江山就需要文治了,朱标身为大皇子,自然成了不二人选。怎奈天意不美,朱标在去了一趟长安咸阳考察回来之后,不慎染病,不久后就病死了,这让朱元璋伤心欲绝。但是立太子的事情也耽搁不得,根据他立下的继位规则,下一任继位者就是朱标之子朱允炆了,于是下旨让朱允炆顺利继位。这时的朱元璋已经七十多岁了,而朱允炆年级尚小,资历也浅,朝中说得上话的大臣都能镇压住朱允炆。于是朱元璋开始了杀功臣为黄孙朱允炆扫清道路了,他将朝中有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的朝臣都杀掉,甚至还找了几位信得过的臣子让他们在自己死后尽心辅佐朱允炆。做了这一切之后,朱元璋就魂归西天了。
其二,朱元璋高估了自己布下的防御同时也低估了朱棣的能力。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就说过“燕王病矣”,意思并非燕王朱棣病了,而是朱棣这个人非常危险。朱元璋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死后最可能发动兵变的就是四子燕王朱棣,所以他为朱允炆做了充分的准备,将朱允炆嘱托给一众大臣,布下防御之后,还立下了自己死后不准其他藩王进京祭拜的遗嘱,就是为了防止藩王们以此为契机威胁朝廷而催生大乱。然而朱允炆上任之后,仿佛也是知道自己的各位叔叔们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迫不及待地先后除掉了好几位藩王,然而这一除,打破了朱元璋费劲心思为他布下的藩王制衡的局面。所以朱棣轻易地攻进京城,发动了靖难之役,完成了皇位之争。
不难看出,朱元璋其实即使知道朱棣的能力,也是未曾想过杀掉朱棣的,一方面是他对亲情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他没有料到朱棣真的敢也真的能对朱允炆造成威胁的。那么如果朱元璋提前知道朱棣会抗旨发动政变篡位,他还会留着朱棣吗?我想是会的,即使朱棣有谋权之心,但朱棣好歹也是自己儿子,最终江山也还是姓朱的,不会落到他人手里,更何况朱棣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最多只是让朱元璋对违逆自己命令的朱棣生一阵子的气罢了,也并不会到非要朱允炆登位就要处死朱棣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