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迪丽瓦拉
2025-06-13 02:33:04
0

明朝相较于清朝来说可谓是政治清明,没有太多的冤假错案,但是不代表没有,在明朝的第六代皇帝朱祁镇在位时就发生了一件冤假错案,而朱祁镇也因为这次的错误被后人评价为明朝史上最昏庸的皇帝之一。然后人忽视本身非常励志的朱祁镇,只记得昏庸的朱祁镇。

朱祁镇

一、意气风发——朱祁镇

朱祁镇的一生也是非常励志的,他在9岁荣登大宝。当时的明朝朝堂风起云涌,一开始这位少年天子并没有太大的权利,权利都掌握在当时的太皇太后的手中,而太皇太后也只想守护好明朝的江山。

坚决抵制外戚干政。但是太皇太后的身体状况衰微,她与"三杨"相继去世之后,正统王朝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宦官王振就开始在朝堂上锋芒毕露,他在朝堂上掀起一翻风雨,随着宦官干政的兴起,虽然这位少年天子心中有大志,但是却没有用武之地。

这样一来兴盛的正统王朝的政治就开始渐渐地走向衰落。朝堂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外敌却看好了正统王朝政治的衰微,领兵到达大同,马上就要到达北京了,这时正统王朝开始着急了。

而朱祁镇在王振的建议下意气风发,幻想自己御驾亲征的威武雄姿,不顾其他朝臣的反对,执意御驾亲征,为了能够御驾亲征甚至不惜在壮年立下太子,但是后来太子却也无用,当然这个是后话。

王振

虽然想象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骨感的。到了朱祁镇出征之日,雨接连而下,而此时王振又趁机劝谏朱祁镇去他的老家蔚州,在去往蔚州的路上,被瓦剌大军追上,瓦刺将朱祁镇等人困在土木堡。

然后就出现了著名的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被俘,被俘之后瓦剌想趁机向正统王朝索取好处,但是正统王朝却不理会瓦刺的想法,为了维护朝堂安稳,推举朱祁钰为帝,朱祁镇为太上皇。

在这个过程中于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人们知道英宗被俘以后,朝廷一片混乱,所有的大臣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甚至有大臣要求南迁,这时候于谦挺身而出,被皇太后委以重任,保护京城的安危。

而后来瓦刺攻打明朝,于谦领兵出征,抵御外敌,最终将瓦刺打败,成为明朝有名的忠臣。

于谦

二、阶下囚——朱祁镇

此时的瓦剌看朱祁镇没有什么作用,并不能因为有朱祁镇在手,正统王朝就能让其为所欲为。提出了议和,但是此时的明朝已经有了新帝。

朱祁镇就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等到于谦领兵将朱祁镇迎回之时,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朱祁镇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朝堂。但是此时的朝堂已经被异母兄弟占领,他从傲人的天子变为阶下囚。

在朱祁钰在位的时候,于谦被重用,而好景不长,景泰八年,朱祁钰一病不起,太子还未长大成人,这时候就有一些人拥护朱祁镇复辟,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

徐有贞

朱祁镇成功复辟,在他完成复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自己七年来所受的侮辱。景泰帝已经去世,在他的清算名单里排在首位的就是于谦,因为他当时力排众议将朱祁钰扶持上位,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

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冤斩了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萧惟祯

三、殃及池鱼——于谦

当锦衣卫去抄于谦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里几乎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去抄家的锦衣卫看到这一幕都落泪了,堂堂一品朝臣家里还不如一个普通百姓家里。他们只在于谦家里发现一把剑,还是当时因为他守卫京城有功,明代宗赏赐给他的。

虽然于谦有很多荣耀,但是他从未向别人炫耀过自己的荣耀,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越雷池半步,之所以在朱祁镇被俘后,拥护新帝,只是秉承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想法。

所以当太后听到于谦被杀之后,心痛不已,天天以泪洗面,连续多天水米未进,甚至还在很长时间里身着缟素,不仅仅是太后,当时很多百姓在听说于谦要被斩杀之后,都痛哭不已,看到此情此景朱祁镇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错误的。

锦衣卫

但是作为一名皇帝怎么能够承认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呢。不知道朱祁镇在深夜的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错误决定。

但是在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基以后,就立刻为于谦平反,并且对于谦进行了评价,"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古人以笔墨为光阴着色,通过书画刻下历史这只庞然大物的足迹,让后人对流走的时代与世事有可追寻。但这些描摹的足迹中交杂着作者的个人观点与目之所及的有限认知,完整的、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模样,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才能窥度。

《资治通鉴》就是史书中的拓宽器,教人以更深、更广的视角明鉴更真实、更准确的历史,助人培养全面、客观的大智慧。

纵观过往与未来的毛润之就对《资治通鉴》格外钟情,多年间书不离手,晚年时床头最醒目的仍是翻烂的《资治通鉴》著本,贴身护士孟锦云对毛润之与之热情讨论书中观点的情境一直记忆犹新。

《资治通鉴》里有不可错失的大智慧,值得一读,也值得深解,为此我们真诚向读者推荐这本书。但我们不推荐市面上的释义、标注版本,那些经过所谓学者添油加醋、被错乱的现代新式思想曲解的《资治通鉴》已失去本身的深度与意义。

我们推荐仅配字译的原本,只有这样最原汁原味作品才能保留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哲思,才能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才配得上真正的史学爱好者。

这部原本《资治通鉴》已热销1.8万部,剩余数量不多,现在活动价只要38元。爱书的书友不可错过,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花70万为日本...
“刺蒋者”华克之虎口夺食,设局... 1935年11月,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正式开幕。上午9时20分,百来名国民党委员在会议厅门前合影...
原创 梁... “梁大牙!你贻误战机!你有什么解释?”彭德怀拍着桌子愤怒地说道。 梁兴初低着头沉默不语。 “还说38...
“铁道游击队”队长原型是谁,建... 抗日战争史绝对是中国历史中,最值得后人铭记和反复歌颂的一段历史。 在抗战史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经典故...
福建平潭南岛语族文化艺术联展开... 新民晚报讯(记者 姜燕)日前,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溯源·共赢”南岛语族文化艺术...
揭秘!秦始皇的銮驾到底啥规模?... 1980年,在秦始皇陵车马坑中出土了两乘青铜材质的大型彩绘车马,经过近8年修复,它们终于重现了昔日风...
原创 开... 开国上将毛遂自荐当部长,被康生刁难,毛主席:那你去当部长吧 1956年春天,一场关于中国原子能事业发...
原创 慈... 1983年打开慈禧内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文物保护需要: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在巡查中发现慈禧棺椁上出现...
原创 孟... 引言: 世人皆知张灵甫是国军名将,在孟良崮一役中率74师血战三天,最终壮烈殉国。后人每每谈及此役,总...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兴大... 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位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共同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并称为...
原创 最... 最后一位去世的一大代表,当年只有19岁,后脱离组织活了85岁 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动统治...
原创 当... 当年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被打伤,日本为什么那么害怕? 引言: 在1895年的日本,一声突如其来的...
原创 7... 老夫少妻,这瓜保熟吗?清朝的那些事儿你绝对想不到! 左老爷子一把年纪了,还娶个小媳妇,这事儿放现在都...
原创 赵... 杯酒释兵权的事情我们都听说过,大概就是赵大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固,又不想自己的老兄弟们翻脸。 所以搞...
这六条箴言,成就了富甲天下的明... 晋商,通常指的是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是中国五大商帮之首。(晋商、徽商、浙商、闽商、鲁商)历史上...
原创 日... 引言 提起日本,就绕不开近代史上那段血海深仇。但你知道吗,与侵略战争为伴的,还有对中国农村的深入调查...
朝鲜军人:近战之威,荣誉之光 朝鲜军人:近战之威,荣誉之光 在战争的硝烟中,朝鲜军人以其近战优势,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他们如猛...
原创 赵... 赵匡胤兵变当皇帝以后,面对柴荣漂亮的老婆,他是如何处理的 世人皆知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夺得天下,...
原创 红... 1930年6月,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和中革军委的指示,红5军与红8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
原创 国...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出现了很多为国洒热血的英雄,邱清泉就是其中一位。 虽然他身在国民党,但是在昆仑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