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毛遂自荐当部长,被康生刁难,毛主席:那你去当部长吧
1956年春天,一场关于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结束后,一位开国上将主动请缨,要求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施展才华。这位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彼时担任中组部副部长的宋任穷。谁能想到,一位戎马半生的将军,会主动请求去领导一个需要高深科学知识的部门?更令人意外的是,当他刚刚走上这个岗位,就遭到了一个人的刁难和质疑。这个人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当着毛主席的面质问他:"原子弹什么时候能爆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毛主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位开国上将,又是如何应对这场风波的呢?
一、毛遂自荐
1956年春寒料峭,中南海怀仁堂内灯火通明。周恩来总理正在为一件棘手的事情焦虑,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亟待开展,可是合适的领导人选迟迟未定。这天下午,周总理专门召见了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宋任穷,详谈组建地质部的事宜。
谈话间,周总理提到中央正在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的中央委员,去主持国家原子能事业的重任。宋任穷听后陷入了沉思,两天后,他再次来到周总理办公室。
"总理,我想请战,就由我去接这个担子吧。"宋任穷的话让周总理颇感意外。要知道,宋任穷不仅是开国上将,还是中组部副部长、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这样的调动在一些人看来是明显的降职。
周总理放下手中的文件,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老战友:"你能出来吗?"
"总干部部有人。"宋任穷的回答斩钉截铁。这简短的五个字,道出了他为国效力的决心。
这件事很快惊动了中央。当时,中央军委总干部部正值用人之际,宋任穷作为第一副部长主持工作,突然调离是否会影响全军干部工作?一时间,议论纷纷。
宋任穷找到了他的老上级,时任总干部部部长的萧向荣,详细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萧向荣听完后拍案叫绝:"好!这才是我们的好同志。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
事情很快有了眉目。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周总理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毛主席同意了这个人事安排,但对宋任穷的任命有了新的考虑。新组建的不是地质部,而是第三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个任命在当时的中央领导层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人说:"宋任穷是带兵打仗的将军,怎么去搞原子弹?"也有人说:"这么重要的工作,应该由专业人士来做。"
然而,熟悉宋任穷的人都知道,这位将军有一个特点: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表现出过人的学习能力。在战争间隙,他自学了大量的军事理论,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1956年4月底,中央正式任命宋任穷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宋任穷就带着一摞物理化学的基础教材,住进了部里配给的办公室。
二、迎难而上
1956年5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正式成立。这个新组建的部门肩负着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任,然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宋任穷上任第一天就发现,部里连最基本的办公设备都不齐全,更不用说专业的研究设备。
为了尽快熟悉新的工作领域,宋任穷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先自学两个小时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特大的元素周期表,桌上堆满了各类专业书籍,从普通物理到核物理,从无机化学到量子力学,林林总总十几本。
一次,一位老科学家来汇报工作,看到宋任穷正在研读《原子物理学导论》,不禁感叹:"部长,这些专业知识很难啊。"宋任穷边翻书边说:"再难也得学,不然怎么领导这项工作?"
但最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当时,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主要依靠苏联援助。为了能与苏联专家直接交流,宋任穷又开始自学俄语。每天晚上十点以后,部里的灯最亮的就是他的办公室。一位警卫员回忆,经常看到宋部长对着俄语教材反复朗读,有时还能听到他用生涩的俄语与苏联专家交谈。
1956年下半年,第三机械工业部开始组建各研究所。宋任穷带队考察了全国多个地点,最终确定了研究基地的选址。在一次考察途中,汽车陷入了戈壁滩的流沙,全队人员不得不徒步行进数十公里。当时已年过五旬的宋任穷,仍和年轻人一起,顶着烈日完成了考察任务。
1957年初,第三机械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会上,宋任穷提出了"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八字方针。他说:"原子弹研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国外经验,更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为了调动全国科研力量,宋任穷多次往返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他深入各大高校和研究所,与科研人员促膝长谈,了解科研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组织下,全国几十所高校、研究所和工厂形成了协同攻关的网络。
1958年2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这一年,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建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宋任穷经常带队检查工程进度,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技术细节,做详细记录。
有一次,一位苏联专家问宋任穷:"您是军人出身,为什么对这些技术问题这么关注?"宋任穷回答说:"我们干革命时,也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现在搞原子能,同样要一点一点学。"
三、康生发难
1959年7月的北京,一场重要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在召开。会议讨论到科技发展问题时,康生突然站起来,用尖锐的语气质问坐在前排的宋任穷:"你们第二机械工业部什么时候能把原子弹搞出来?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会场一时寂静。这个问题来得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自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以来,苏联专家陆续撤走,带走了大量技术资料。原子弹研制工作遭受重创,进展缓慢。而康生作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此时公开质询,显然不是临时起意。
宋任穷站起来,从容地说:"关于具体进展情况,我们每个季度都向中央提交详细报告。至于什么时候能搞出原子弹,这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能拍脑袋定时间。"
康生不依不饶:"其他部门都在大跃进,你们怎么还讲什么科学规律?这不是右倾保守吗?"
就在气氛逐渐紧张之际,毛主席开口了:"康生同志,既然你对原子弹这么有研究,那就请你去当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吧。"
会场顿时一片哗然。康生没想到毛主席会这样说,一时语塞,只得咕哝着:"我不懂这个。"
毛主席接着说:"不懂就别乱说。原子弹不是肥皂,是科学技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这一番对话,不仅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局面,更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会后,周恩来特意找到宋任穷,详细了解了原子弹研制的困难。
1960年初,一个特别会议在中南海召开。会上,宋任穷系统汇报了原子弹研制面临的技术难关:提纯铀的工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核反应堆的建设遇到材料瓶颈,关键的数据模型还需要大量计算。
周恩来认真记录着每一个问题,并当场拍板:"这些困难,中央来帮你们解决。"随后,他立即组织协调,从全国抽调精干力量支援原子弹研制。
1960年下半年,第二机械工业部迎来了转机。在全国科研单位的协作下,多个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特别是在铀同位素分离技术上,中国科学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一天,宋任穷正在实验室检查工作,一位年轻科学家兴奋地跑来报告:"部长,我们成功了!"原来,他们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攻克了一个重要工艺难关。宋任穷立即召集专家组开会,研究如何尽快将这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这一时期,宋任穷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和工厂车间。他说:"既然康生同志那么关心原子弹,我们就用实际成果来回答。"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就带领专家组反复研究,直到找出解决方案。
四、艰苦奋斗
1961年初,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工作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为了解决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问题,宋任穷带头过紧日子。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办公桌旁放着一张行军床,连最基本的暖气设备都没有。
一位老警卫回忆,有一次深夜去送文件,看到宋部长正穿着棉大衣伏案工作。办公室里只有一盏昏暗的台灯,墙角结着一层薄霜。但宋任穷却说:"我们这些条件已经很好了,你去看看那些科研人员,他们才是真正辛苦的。"
当时,在戈壁深处的研究基地,科研人员们住在简易的地窝子里。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风刺骨。一次视察工作,宋任穷看到科研人员们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里做实验,立即要求基建部门加快宿舍建设进度。
1962年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研究基地。实验设备遭到破坏,很多精密仪器需要重新校准。宋任穷立即召集专家组研究对策,并亲自带队检修设备。在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后,所有受损设备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转。
这一年夏天,研究基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水源告急,但科研工作必须继续。宋任穷组织人力,在戈壁滩上打深水井。他和工人们一起,顶着烈日,用最原始的工具寻找地下水源。
终于在八月底,第一口深水井出水了。看着清澈的井水流出来,现场的工人们欢呼雀跃。宋任穷说:"有了水,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希望。"
1963年初,一个重要的技术难关即将突破。但设备运行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当时的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很多工厂都在限电。宋任穷多次向中央汇报,终于争取到了优先供电的政策。
为了节约用电,研究基地实行严格的错峰用电制度。科研人员们主动调整作息时间,有的选择在深夜工作,有的在凌晨开始实验。宋任穷经常在深夜巡视各个实验室,为工作人员送去热水和干粮。
这一年的中秋节,研究基地的科研人员们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宋任穷特意从北京带来了一批月饼,分发给每个工作人员。他说:"我们现在过的苦日子,都是为了祖国的明天。"
1964年初,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但试验场地的建设却遇到了困难。当地地形复杂,建设材料短缺,施工条件极其艰苦。宋任穷带领工程队,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点一点地测量地形,规划场地。
工程队的同志们回忆说,宋部长经常和大家一起吃住在工地上。晚上席地而卧,早上顶着寒风继续工作。遇到技术问题,他就召集专家现场讨论,直到找出解决方案。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宋任穷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作风。他常说:"搞原子弹,比打仗还要难。但再难的仗我们也打赢了,这一仗,我们一样能打赢。"
五、硕果累累
1964年5月,罗布泊试验场上一片忙碌。经过近八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进行试爆。宋任穷每天都在现场监督最后的准备工作,检查每一个细节。
一天清晨,宋任穷召集各组负责人开会。他说:"同志们,我们马上就要见证历史性的一刻了。但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稳住。"随后,他逐一过问了天气观测、设备调试、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的准备情况。
6月初,一场意外的沙尘暴导致部分设备受损。宋任穷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连夜抢修。在连续工作48小时后,所有设备终于恢复正常。一位技术人员回忆说:"那些日子,宋部长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
9月,中央决定在10月实施首次核试验。消息传来后,试验场的工作节奏更加紧张。宋任穷带领专家组,反复核实每一项技术参数,校准每一台仪器。他说:"宁可多检查一百遍,也不能有一丝差错。"
10月14日凌晨,试验场一片寂静。指挥部里,宋任穷和其他领导同志正在进行最后的会商。凌晨四点,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宋任穷拿起电话,向中央报告:"一切准备就绪,请求按计划实施。"
上午三点整,一声巨响打破了戈壁的宁静。蘑菇云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观测站传来数据: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标。指挥部里,宋任穷握着话筒,向中央报告这一历史性的好消息。
试验成功后,宋任穷立即组织专家组分析试验数据。他说:"我们不仅要把原子弹造出来,还要把它造好。"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专家们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5年春,第二机械工业部开始着手改进型号的研制工作。宋任穷提出:"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他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听取各方专家意见,制定新的研发计划。
这一年夏天,宋任穷再次来到罗布泊。看着基地里整齐的实验室、功能完备的工厂,他对随行人员说:"记得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1966年5月,改进型号完成研制。在第二次核试验中,各项技术指标再创新高。这次试验不仅巩固了已有成果,还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试验结束后,宋任穷特意找来参与首次核试验的老同志,和他们一起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位参与全程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后来回忆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是宋部长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总说,中国人一定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现在,我们做到了。"
宋任穷在一份工作总结中写道:"八年时间,我们从一张白纸起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数十万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