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去世的一大代表,当年只有19岁,后脱离组织活了85岁
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议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但是,由此所点燃的革命的火把,给黑夜沉沉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道光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由此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
出席中共一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人,年龄最大的是何叔衡,当时已经是45岁了,最年轻的是刘仁静,只有19岁。
这位来自湖北应城的热血男儿,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向往,投身滚滚的革命洪流。然而,在这滚滚的洪流中,他人生的航船却偏离了航向……
刘仁静,1902年出生于湖北应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自幼聪明伶俐,3岁时便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不久正式入学,成为他家私塾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1914年,12岁的刘仁静离开家乡应城,来到大城市武昌,进入博文书院读书,尽管这是一个提倡死读书的教会学校,但却能培养英语人才,刘仁静在此求学为他打下了很好的英语基础,也成为他后半生重要的谋生技能。
1916年,刘仁静考入中华附中,在那里他认识了恽代英,并参加了互助社。
从此,他由一个只会闭门读书的书呆子,经过“自助助人”的实践及恽代英的帮助,开始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1918年,刘仁静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那年才刚满16岁,是新生年龄中最小的,他广泛参加各类活动,成为班级的佼佼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刘仁静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积极参加各种游行示威活动。
同年6月3日,刘仁静在街头演讲时,被警方逮捕,判刑一个月。
17岁的刘仁静面对铁窗生活,毫不畏惧,李大钊夸他:“小小年纪肯奋斗!”
刑满释放后,回校继续读书,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经人介绍,刘仁静光荣入党,1921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一大”,刘仁静又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推举为“一大”代表。
据矛盾先生回忆,推举刘仁静为代表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当时被誉为党内“北大三杰”之一。
1926年9月,刘仁静远赴苏联莫斯科国际党校列宁学院学习,这是他蜕变的开始。
在这里,他成为托洛茨基的追随者,辗转波兰、杰克等地。
1929年,他回到上海,随即用规定的暗语在报纸上登报,暗示他已经回国。党中央立即派恽代英找他谈话,刘仁静不但不接受意见,而且还鼓吹托派理论,因为他的顽固不听劝,后来被开除了党籍。
因为孤傲,他成为游离于各派组织的孤家寡人,而且没有工作,只能靠微薄的薪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34年,他辗转来到北平,立即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了,在他决定带领一家人回湖北老家暂避时,在赶往火车的路上,特务以检查为名扣留了他,随后被判刑三年,关押在苏州反省院。
出狱后,他辗转各地,最后来到西安,在胡宗南的特务训练机关第四团担任了一名上校教官,但不到一年就被辞退了。
抗战胜利后,刘仁静到了上海,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辍学送进工厂当工人,自己又在国民党出版的报纸上当主笔,后来完全投向国民党,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刘仁静如梦方醒,上海解放后,他审时度势,向上海市军管会写信,要求给他一个处理。
不久,刘仁静来到北京,他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了一份悔过材料,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悔恨交加,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并求组织给他安排一份工作,让他能养家糊口。
1951年后,他一直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了十几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和著作。
1987年8月5日,刘仁静因车祸去世,终年85岁,是最后去世的中共一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