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对群臣说想迁都,是真想迁,还是另有它意?
迪丽瓦拉
2025-06-13 09:05:03
0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曹操商议要迁都,这是事实。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那么关羽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有何特别之处,曹操为何要迁都来避关羽锋芒?

关羽水淹七军对曹操造成的震撼与威胁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关羽水淹七军后,梁郏、陆浑等地“盗贼”与关羽遥相呼应,为关羽支党。

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商议要徙都已避其锋。

司马懿和蒋济提议联合孙权袭击关羽后方,而后共同瓜分荆州。

被关羽围困数月的樊城守将曹仁准备弃城,满宠对曹仁说:如果弃樊城,大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力劝曹仁坚守待援。

当时的曹操,是真的在考虑迁都。因为:他正面临无兵可用的窘境!曹操进入了被吕布夺走兖州后的再一次低谷期。

曹操面临的低谷期

1.兵力的不足。

于禁率领的七军,是当时曹军的精锐,曹操之所以选用于禁,是因为于禁是他所信任的外姓大将之一,张辽、乐进在合肥,防备东吴的孙权,到后来曹操与东吴结盟,曹操才派张辽去增援樊城。徐晃和张郃在西线汉中,虽然西线战争刚刚结束,但西线的兵力不能动。结果于禁在樊城外围驻扎的时候遇上秋季的汉水暴涨,被关羽加以利用,全军覆没。

2.瘟疫横行。

在217年之前的几年,曹军平马超、灭张鲁,四越巢湖,仍然处于积极的战略攻势,并没有战斗力不足的表现。可是,217年,曹军却突然变得连防守之力都不足了。217年,中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史上罕见的瘟疫。这场瘟疫中,“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除了先前被杀的孔融和先前去世的阮瑀,其余5人,全部在这一年壮年去世!其中,王粲,正是在军中感染的!在当时的防疫条件下,军队显然是重灾区!而限制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和流动,几乎是当时唯一的方法!所以,曹军在217年、218年,军事力量突然变得羸弱,这场瘟疫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3.曹操军队的消耗。

我们一贯的看法就是曹操兵多将广,事实上不可忽略的是曹操也有军力消耗的时候,在统一北方的连年征战过程中,老一辈的士卒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曹操集团,当时采用的是世兵制。即:世代为兵,父死子继,兄死弟继。

曹军精锐的军队,都是在190-200年左右成军的。此时,这一代经验丰富的老兵已接近50岁,而后面补充上的新兵战斗力远远不及。因此,这几年,曹军战斗力青黄不接。世兵制下,确实会在一些时候出现青黄不接,战斗力下滑的情况。后来,诸葛恪也用这种方法计算魏、吴军战斗力的对比。

这确实可以解释:为何汉中之战、襄樊之战曹军战斗力下降(先抵达樊城前线的徐晃所部皆是新兵)。

曹操想要迁都是有着多方面考虑的,并不是单纯的感到害怕

1.曹操在西线战场的失利引发的连锁反应。

自公元217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刘备和曹操就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曹操屡战屡败,损失不小。仅将领方面,汉中之战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渊战死,樊城之战五子良将之首于禁被擒,猛将庞德被俘杀死。至于损失的士兵就更多了,汉中之战曹军损失数字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徐晃所部大多为新兵,可见损失不小。而襄樊之战曹仁和于禁两部曹军损失加起来就也有四、五万之众。正史上并不像演义中那么动辄可以出动几十万大军,四五万人马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一支军事力量。由此可见关羽歼灭四五万大军对曹操是多大的打击,加上汉中的损失,曹操的兵力一时也有些捉襟见肘。

2.关羽胜利带来的连锁反应,让曹操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最坏的结果。

襄樊到许昌距离不远,而且一路上也只有宛城可能可以阻挡关羽。宛城守将侯音杀掉南阳太守,聚众造反!虽然侯音之乱被曹仁镇压了,但宛城的兵力、物资显然已经被折腾得差不多了。而连锁暴动,更使许昌以南,一片混乱,不可能征集物资、兵力了。

而后宛城的守军徐晃所部大多为新兵,战斗力不强,这样一来许昌就随时可能面临关羽的进攻。

此外关羽大胜以后一时间许昌附近的反曹力量纷纷起事。许昌周围的梁、郏、陆浑等地都有义军出现。

所以此时对于曹操来说如果再次战败,那么许昌随时可能落入敌手。而最麻烦的是献帝就在许昌。

东汉末年献帝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权力,基本就是一个傀儡。但是汉室存在四百年,拥护汉室的人还是不少。献帝在政治上还是有着很大的意义。如果关羽一旦攻下许昌得到汉献帝,那么以后的政治形势对于曹操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曹操来说,必须考虑这种最坏的可能出现,因此尽早把献帝移走无疑也是一个稳重的方案。

3.曹操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由于曹操已经称魏王,曹操集团与大汉已经到了摊牌阶段。虽然曹操不篡汉称帝,但曹氏代汉自立已是再明显不过了。恰好在此时魏国都城邺城发生魏讽事件,在魏讽的串联下,许多实力派人物蠢蠢欲动,试图控制邺城的军队,为此曹丕来了一次政治大清洗。虽然这次动乱因为告密而败,但被牵连者数千人,连钟繇都被罢免。

结语:总的来说,当时经过败战、洪水、瘟疫、政变、叛乱的密集暴击下,曹操集团的实力已经陷入史无前例的低谷,曹操确实有迁都的想法。此时,如果刘备与关羽、刘备与孙权之间协调得当,曹操在黄河以南的统治确实岌岌可危!在低谷期间的曹操,以及他身边的司马懿、蒋济等人,表现出了高于刘备、孙权的政治、外交能力,纵横捭阖,稳住了形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清朝一直是满族统治的皇朝,为何在后期大量重用汉族大臣?清朝是一个满族人统治中原的朝代。一直以来,清朝...
原创 岳... 岳飞是抗金名将,他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江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给了南宋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给了南宋朝廷一个...
原创 岳... 自古以来武将功高震主后都要受到主君的猜忌,在这方面能够善始善终的君臣并不多。武将一心在征战,对于官场...
原创 崖... 引言 崖山海战是宋朝与元军的最后大战,这一战结束后,南宋便已宣告灭亡。当时被元军抓获的文天祥曾写下了...
原创 原... 这次继续来和大家聊聊历史上有趣的人名吧,当然了,能被有观点大历史收录的自然得是作出一番成就的“大佬”...
原创 李... 李世民52岁就去世了,为何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呢?因为说出来都觉得很丢人! 李世民作为历史上鲜少的贤明...
原创 北... 【1】 大趋势来说,南北朝的发展,是北朝地盘不断扩张,南朝地盘不断缩水,最终,南朝被北朝(隋朝算是北...
原创 秦... 前言 傲立中的少年后背,是否也曾因久经战阵而微微颤抖?当他身披朝服,践踏上龙椅之时,在青丝之下,心中...
原创 太... 16岁的洪天贵福被凌迟,并不奇怪。清朝对太平军俘虏,一般都是凌迟。所谓凌迟,就是“割千刀”,受尽了屈...
原创 秦... 咱们所熟知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大地上诸国林立,秦始皇用十年的时间依次扫灭了,韩国、赵国、燕国、魏国、...
原创 揭... 标题:《乱局之谋:柴荣的权谋误差与继位后的迷局》 正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原创 溥... 1911年溥仪下台,清王朝宣告终结,同时也终结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溥仪成为中国的末代帝王。他虽...
原创 为... 唐朝是个盛产太上皇的朝代,数百年时间里出了4个太上皇(唐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
原创 原... 佛教从古代传入中原以来就被中国人所喜爱和崇拜,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的形象也是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不管是高...
隋朝:灭亡的第一原因 提及隋朝的覆灭,人们脑海中往往会迅速浮现出穷兵黩武、滥用民力、骄奢淫逸、贪腐横行等诸多致使其衰败的因...
原创 北... 序言 北齐(550年~577年),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六帝。...
原创 张...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演义中,曹魏势力最大,同时战将也最多。前期,曹操手下有许褚、典韦、双夏侯、李典、乐进...
原创 如...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祖上是来自朝鲜...
原创 北... 前言 乱世之中割据政权频繁发生,你争我夺,相互攻伐,但是不得不说,乱世之中建立的政权其实没有多少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