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直是满族统治的皇朝,为何在后期大量重用汉族大臣?清朝是一个满族人统治中原的朝代。一直以来,清朝的朝堂上差不多都是满族的官员们,虽然中间也有一些重用汉族官员的例子,但总体上还是满臣当国。但是到了清朝后期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太平天国以后开始,清朝的朝廷便大量的重用汉臣。
太平天国的趋势之快非常大的影响了清朝的根基,严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这个时候的清朝除了自己内部的形势严峻以外,还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屡次侵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之下,清朝就不得不展开了一些自救的活动,主要就是大量的重用汉臣,最后就形成了汉臣当国的情形。可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清朝为什么非要重用汉臣而不是和自己一个民族的满臣来拯救国家呢?
首先,汉臣的整体水平是要高于满臣的,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不少明朝的制度,虽然是这样的,但是这些官员当中都是有一个满族人,一个汉族人的,所以在数量上是相当的。
但是地位可就差别的很明显了,一般情况下,满族的官员是用来吩咐命令的,而汉族的官员则是实实在在办事的。所以,汉族官员的地位是要比满族的官员地位低的。
再加上当时的汉人数量远远的多于满族人的数量,汉人竞争官职的激烈程度也要比满族的激烈许多,这样一来的话,只有足够优秀的汉人才会被选中,所以尽管汉族官员的地位要地下一些,但是个人的业务能力是要比同样等级的满族官员要优秀许多的。所以,在后期的清朝,将一些权力适当的交给汉臣是一个非常可取的办法,这样才会想出更好的应对的办法。
再者就是,清朝的统治者能够稳稳的坐拥江山,其中是少不了汉人的一大半的功劳的。虽然在朝堂之上,还是满族的官员把握整体趋势,但是在离皇宫距离远的一些地方,他们怎么能够把自己的手伸的那么远呢,当然还是汉人说了算的,毕竟中原是汉人的天下。一般这些人都是没有通过科举的一些能人异士,所以一般的老百姓们也就对他们比较尊敬。
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底层群众当中的一股比较明朗的势力,清朝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也就必须重用这样的阶层,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能够更多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这个可能是对他们最大的诱惑了,所以就是不少民间的厉害人士纷纷的投入到了保卫国家的活动当中,有的人对镇压太平天国和抵抗外国侵略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正是因为清朝重用了汉臣,所以才会把仅留一口气的清朝给挽救了回来,但也是因为这样,他们把大部分的权力都给了汉族的官员,也就慢慢的导致了统治阶级权力的流失,这样下去,清朝不灭亡也是说不过去的了。不过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有新旧更替的现象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