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河月明》背后的故事:朱棣有两个哥哥,为何姚广孝选择辅佐他
迪丽瓦拉
2025-06-13 20:04:03
0

在《山河月明》中,非主流和尚

姚广孝

曾对刘伯温说,燕王

朱棣

以后要么是大明的长城,要么是大明的祸胎。

这个桥段应该是现代人编出来的,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姚广孝的确是朱棣“

鸠占鹊巢

”的功臣,不过当年姚广孝走到朱棣身边时,不光太子

朱标

活蹦乱跳,朱棣的上面还有二哥秦王

朱樉

,三哥晋王

朱棡

,而且人家朱标也已经有了儿子。

正常情况下,朱棣应该是不可能有当皇帝的可能的。那么如果姚广孝是个野心家,他为什么别人不跟,非要去跟老四朱棣呢?

有人可能会说,姚广孝会相面,会观气......这种说法大家懂得都懂,咱们就不讨论了。

要想知道姚广孝为何会选择朱棣,咱们还要从头说起。

姚广孝的祖籍在

河南

,后来他家祖上因为宋朝被逼南迁,他家才搬到江苏。因为姚家本来就不是什么大族,在当地又是外来户,所以这个家族一直没能有太大的发展,一家人不过是勉强凑合温饱。

姚广孝的祖上曾有一手

医术

,不过姚广孝是家中的老二,所以继承家业的是他大哥,他本人则跑去当了和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混不上饭,也曾跑去当过和尚。

那么元末的佛教为何如此兴盛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越是世道不太平的时候,宗教就越容易发展。因为对统治者来说,他拿不出实际行动去抚慰百姓,所以只好在精神上来点“

补偿

”,基层群众呢,他们的前景模糊不清,传统的路子已经走不通,所以也只好把精神寄托在宗教上。

而在宗教之中,佛教的教义是最适合这阶段的,因为佛教讲究的是

辛苦当世修来生幸福

。所以不管是乱成一锅粥的两晋到隋唐之间,还是各个王朝“

病危

”的时候,佛教总能“

脱颖而

出”。因此当年姚广孝和朱元璋都曾进入沙门并不是巧合,而是时代背景下的概率性事件。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出家前的姚广孝其实本名叫

姚天禧

,而姚广孝这个名字,是朱棣“

鸠占鹊巢

”之后才有的。而且从姚天禧这个名字比朱重八更有文化来看,姚广孝的家庭虽然也很一般,但是他应该很小就受过一定的教育,毕竟他的祖上要是不认字,应该也当不了医生。

这一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但其实很重要。古代对小孩刚开始接触文化知识叫“

开蒙

”,也就是说你开始真正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了。所以姚广孝和朱元璋都当过和尚,但是人家姚广孝后来能成为一方主持,而朱元璋只能去刀头舔血。

虽然看似朱元璋后来混得更好,但是那个概率比中彩票还低,我国古代的开国皇帝中,能以

布衣建立王朝的,就只有朱元璋一个,

而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却多如牛毛

读书除了能让你了解基础知识,然后学而优则仕之外,

读书更重要的作用,是能让你了解事物的存在原理和发展规律

。姚广孝因为读书明理,所以在成为道衍和尚之前,对自己的人生是有所规划的:

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 ,荣显父母 ,否则就学佛 ,为方外之乐。

但是读书求学是要脱产的,需要家里有钱来支撑,姚家明显差钱,所以姚广孝就到寺庙谋生了。不过读过书的姚广孝,和放牛娃朱重八不同,人家在寺庙里混得是风生水起。他曾经先后担任过不少要职,在佛教界也算是名流。

而朱元璋在寺庙一直都是路人甲,后来他参观寺庙时,人家根本不认识他是谁,不过这也逼出了那首千古名篇,至于真假那就是另一说了。

道衍除了在佛学上有一定成就之外,在儒学上也有所长,他曾和一帮文人被世人并称为“北郭十友”。这个文人小团体中,有一个叫

高启的人,这个高启曾和

刘伯温、宋濂

并称“

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元璋曾想让他当吏部官员,但他没去。

刘伯温大家都很熟悉,那是朱元璋曾经的“

神机军师

”,而

宋濂

这个大家可能不熟悉的人,其实比刘伯温更厉害,他当时算是江南的士林大哥大。而宋濂不光通过高启和道衍有交集,还非常认可道衍的文学素养。由此可以看出,道衍当时的实力和名望有多厉害。

此外道衍除了对佛教和儒学有研究之外,他对道教也很感兴趣,不过他当时关注的并不是清静无为的养生学,而是想学习人家的

阴阳数术之学

,道衍学这些非主流的内容,自然不是单纯的为了好奇,而是另有所图。

后来朱元璋召集大明有名望的僧人入京,道衍就和燕王搭上了线,然后两人相谈甚欢,后来燕王要去藩地的时候,道衍“

请以从

”。也就是说,道衍和燕王后来搭伙,是道衍提出来的,那么他为什么就那么看好朱棣呢?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

道衍当时的身份是和尚,他不可能投奔太子走正途。

而朱棣的二哥

朱樉,去了藩地之后无恶不作,曾被朱元璋叫回去教训,这样的人日常表现可想而知,

朱棣的三哥朱棡,曾跟道衍的熟人宋濂学过文,曾因为鞭笞厨师而被朱元璋教育,所以道衍应该也知道他不是个有未来的人,朱家的第二代,再往下就是朱棣了;

第二,道衍是有追求的,以他的身份无法从正途立功,而

最有可能立奇功的地方,就是战场

,而朱棣的封地就是北境,绝对不愁仗打,所以朱棣是能给他提供舞台的;

第三,朱元璋为了约束武将的权利,把军权都分给各位藩王,但是他又怕老将闹情绪,又怕儿子们能力不足,所以他就让这些老将去给儿子们当老丈人。而在这些武将变成的老丈人中,影响力最大的那个人叫徐达,而

徐达恰好就是朱棣的老丈人

当然,道衍最初想留在燕王身边,应该只是感觉年轻的燕王有潜力,而不是真想送他一顶“

白帽子”

,毕

竟朱标只要活着,朱棣就永远不可能有机会“靖难”

不过从朱标、

朱棡、朱樉都是非正常死亡来看,有些事还真不好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全线占领东三省,东北地区正式沦陷。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此时的...
原创 西... 你能想象吗?在1949年的西南解放战争中,有一支部队,他们身穿破旧的农民服装,手持陈旧的枪支和弹药,...
原创 神... 扁鹊,原名秦越人,今河北任丘人。因医术精湛高深,被世人尊称为“扁鹊”、“医祖”、“神医”。 其实,在...
原创 年...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些过分显眼或才华过分突出之人,如果懂得收敛藏拙,就一定会被别有用心之...
原创 杨... “源儿,你知道当年为什么要打倒你爸爸吗?” 1996年,刘少奇之子刘源来看望杨尚昆,杨尚昆看着刘源那...
原创 诸... 诸葛亮出道的故事很是传奇,三顾茅庐、一举从龙,成就一段君臣相得的历史佳话。但这段故事,往深里想一想有...
拜根兴:和池田温先生交往的几件... 2023年12月11日,日本著名史学家、敦煌学家池田温先生辞世,享年92岁。值池田温先生去世一周年之...
原创 吴... 1948年夏,国民党方面决定,加强华中、华东方面进剿力度,以确保东北稳定、华北稳固。 一时间,徐州行...
原创 他... 原上海市委书记王一平,曾担任过华野八纵政委,一生奉献于党和人民,家教严谨著称,子女皆为普通工人。 王...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俑 ... 中新网西安12月20日电 题: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俑 与秦文化亲密接触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
原创 袁... 在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的画卷中,三国时期以其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英雄辈出的战争故事闻名。在这个时期,有...
原创 柴... 柴进完全是被逼上梁山的 一说起梁山,必然要加上两个字,合称“逼上梁山”。为什么这么说呢? 但凡能够活...
原创 邱... 1949年1月中旬,安徽萧县的张庙堂附近,一群当地居民在挖掘埋葬国民党军队的坟地时发现了一具与众不同...
原创 朱... 引言 抗日战争中存在着这样一位老英雄,他曾经跟随红军度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做过朱德的警卫员,如今早已...
原创 大... 汤恩比博士是历史领域的奇才,被誉为历史界的爱因斯坦。尽管他在中国文化方面有着高度评价,但对于大多数人...
原创 秦... 历史上啊,有很多神童。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本事可大了。像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大家...
原创 张... 世人皆知张灵甫骄狂自大,然而再骄狂之人,也有胆怯惧怕的时候。 张灵甫曾在1946年9月间,在一次战斗...
原创 为...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很快衰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改革本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
原创 项... 项羽是秦末起义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其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可以算得上灭秦第一功臣,如果没有巨鹿之战...
原创 黄... 引言 三国时期的蜀汉阵营,五虎上将齐名,每一位都是英雄豪杰,其中关羽和黄忠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两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