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他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我们不得不承认努尔哈赤为后来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强大的基础,但更应该承认的事实是,努尔哈赤再活两年的话,后金说不定就灭亡了,更谈不上入主中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清太祖努尔哈赤
公元1626年,大汗努尔哈赤在征讨明朝宁远城失败后不久,病死。
突然死亡的努尔哈赤,给后金汗国留下了一堆很难处理的内忧外患:
首先来说内忧:当时后金国内,约90%的人民,都是汉人,女真人、朝鲜人、蒙古人仅占10%左右,所以汉人是后金国的统治基础,是需要谨慎对待、广泛拉拢的。
但事实上努尔哈赤对待汉民充满了血腥和残暴:在率八旗军攻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后,对被攻占之地身份可疑、不愿剃发的汉民汉军,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种族灭绝式虐杀。
八旗兵
至于那些侥幸存活的汉民,可以说毫无尊严的活着。
努尔哈赤按照“编汉为奴”政策,每十三个成年汉族男子编为一庄,给牛七头,耕地的80%供应这些人自己食用,20%上交官家。然后,按照满族官员的级别分别将这些庄子赏赐给他们,就连最低的备御,即我们已经很熟悉的牛录,其职权大约介于今天的营连长之间,也都赏赐一庄。
于是,这些庄丁就成了他们的奴隶。据说,在他们的主子面前,这些庄丁很惨,大体上处于予取予求皆听凭主子的地步。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大量汉民外逃或者起兵反抗。
据金梁《满洲秘档》记载,数年间,暴动如干柴烈火一样在镇江(今天辽宁省丹东附近)、复州(今辽宁省复县)、海州(今辽宁省海城)、凤城、岫岩、长岛、双山、汤站、险山、鞍山、首山、十三山、彰义等至少十余地蔓延。
伴随着内忧的,肯定还有外患。
后金形势图
东南方向的朝鲜,是大明帝国最可信赖的盟友,多年来坚定不移地站在大明朝一边,态度强硬得仿佛孪生兄弟一般。宁远之役结束后,朝鲜国王已经又一次与明朝默契配合,屯兵鸭绿江边,似乎随时准备将手抚到后金汗国的背上来。
北部和西北方向,则是时好时坏、时和时掰的蒙古各部族。这些成吉思汗的子孙,虽然已经没有了乃祖的风范,却时常聚啸成群,来去如风,不论是对大明帝国,还是对后金汗国,统统构成了一股谁都不敢小瞧的力量。
比如喀尔喀五部,本来和后金汗国早就结下盟约。如今,一看努尔哈赤吃了败仗,幸灾乐祸之余,很快就和察哈尔林丹汗和解,又靠到明朝那边去了。
清太宗皇太极
可以这样说,如果努尔哈赤再多活两年,后金必将在内忧外患中像一些军人政权一样分崩离析。好在努尔哈赤生了个好儿子,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才将后金从一个地方军阀转变为具有争夺天下实力的地方政权。
首先,缓解民族矛盾。对于后金国内不堪忍受民族压迫,大量叛逃或者与敌国奸细有来往的汉民,一律既往不咎,即使被人告发,也不处置。
在经济生活的等各方面,汉人、满人同属一家,没有贵贱之分,都是大金国的良善子民。
针对满族官员奴役汉民、加剧民族矛盾的制度,皇太极派人丈量土地,把各处多余的土地收归国有,严令八旗贵族不许再设立庄田;
这些民族政策,使大部分后金国内的汉民摆脱奴隶身份,重新变为国家管辖的自由农民,对后金国的认同感和拥护感大大增强,大幅度缓和了努尔哈赤激化的满汉民族矛盾。
接着,在选拔、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方面,皇太极一改父亲对待汉人的打压防范态度,开始全面提升汉族人才们的待遇和地位,并大力吸收汉族优秀人才到后金国的国家建设中。
满清重臣范文程
以范文程为例,皇太极每次议论军国大事,都以范章京的雅号尊称范文程,并鼓励范文程多多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决策。
最后,改革八旗制度,增加皇帝的绝对集权。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并实行八王议政制度,极大地增强了后金的组织能力,但因为各旗主没有相应的制约,可以说八旗制度导致后金内部山头林立,随时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皇太极在每旗旗主之下,设立两个属官,一个是佐管大臣,官文;一个是调遣大臣,管武。并在每旗中选出三个重臣担任议政大臣,参议国事,共同治国理政,也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
皇太极的这些政治举措,相当于在每旗旗主下安插自己的亲信,哪位旗主不服从皇太极,敢跟着他干,皇太极就可以立马将他罢职,再将自己的亲信调任为新旗主。大大加强了八旗军队的集权化,进而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
如此,皇太极进一步将八旗军队亲信化、将旗中权力有利化。
综上,努尔哈赤做为一个军事强人,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正是因为其军事强人的本色,注定不能带领这个政权走的更远,好在他生了个好儿子,皇太极在任期间积极进行汉化、对内缓解民族矛盾、制度改革,对外持续军事扩张,才为其后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