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四渡赤水被列入西点军校教材,看看国军和外国人是如何评价?
迪丽瓦拉
2025-06-15 18:07:53
0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回首世界战争史像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般大范围、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绝无仅有的。而在这次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中却还有着太多太多令人不可思议、瞠目结舌的奇迹。诸如——四渡赤水。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贵州遵义重镇,并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世称为“遵义会议”),会议公开、彻底地批判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以及博古等人的“左倾保守主义”。最重要的还是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这三人的领导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蒋介石在惊悉中央红军强占遵义重镇时,亲自下场坐阵、调集指挥150个团40余万人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堵截,妄图彻底吃掉中央红军。

而在早前的“湘江之战”中中央红军就因战略错误、指挥不当致使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再加上后来在土城、青杠坡遭遇强力阻击以至于毛泽东等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战场态势、制定新的战略战术。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这一军事奇迹的序幕。

一渡赤水

在土城、青杠坡之战面对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的迅速增援,毛泽东等人为有效保存有生力量,当机立断: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伺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我中央红军方面兵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镇)、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古蔺、叙永地一带进发。

而国民党川军方面为追击我军当即分兵12个旅一面围追堵截一面沿江布防;辅以同时的薛岳兵团、黔军方面亦从贵州向川南追击、滇军的3个旅则向贵州毕节和云南镇雄急进,试图对我军形成合围之势。

2月2日,右纵队红1军第2师进攻叙永不顺,只得继续西进,并在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围截。到了7日,中共中央鉴于敌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试图拢多支军伍形围堵之势。不得已,中央决定暂缓北渡长江,改为向川滇黔边境地区发展,伺机由黔西向东突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迅速往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结。待我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迅速反应,重新调整部署,改湘军为第1路军,何键为总司令;

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组成第2路军,云南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在川军及第1路军一部分的协同下,企图围歼我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地区。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

2月9日,我军刚刚集结完毕不久,敌军就已追击、迫近扎西。为了迅速摆脱敌军围剿,毛泽东等人经考度之后决定再渡赤水,杀回敌军兵力薄弱之黔北地区。

11日,我军从扎西挥师东进,于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强渡过赤水,向贵州桐梓地区急进。同时又以一部向川贵结合处的贵州重镇温水进发吸引川军追击。

我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出其不意地杀了蒋介石一个回马枪,打乱了其分兵——合围——剿杀之策。

使得追击的川军3个旅、黔军3个团各自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而其第1纵队2个师则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企图阻止并围歼我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自此,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中央红军方面避无可避,与敌军在娄山关爆发大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写于大战得胜之后。

而在娄山关之战后我军乘敌军恍惚身疲、冒失之际,一鼓作气兵锋再指遵义!并于1935年2月28日再次占领遵义。

此次作战自24日攻占桐梓始至占领遵义终,历时5日,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三城共歼敌2个师、8个团并俘获3000余众。史称遵义战役。

遵义战役是我中央红军于长征之路取得过的最大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围剿之敌,更是极大地鼓舞了我军长久以来低沉之士气,为我军争取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与调整时间。

三渡赤水

敌军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利下而遭此重创气得蒋介石是大发雷霆、急得是上下翻飞。

1935年3月伊始便急急匆匆从汉口飞至重庆亲自坐镇指挥,并改以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意欲先困阻我军东进而后分兵收拢、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此番面对蒋介石汹汹来势、蓄力一击中央红军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当即召开军事会议,多次、详细制定御敌之策。

3月5日之后中央红军方面红九军团于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川军向东追击,而主力则趁机从遵义地区向西扎入白腊坎、长干山,伺机而动。

到了15日眼看先前部队苦无战机而敌军又兵锋迫近,我军主力便发兵进攻鲁班场的守军,但也都未能得手。

16日,我军为了寻获战机于贵州茅台地区再渡赤水,向川南古阑、叙永一带进攻。

四渡赤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19日,我军攻占镇龙山,兵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再次涉入四川南部,扰得蒋介石以为我军要北渡长江、跳出包围圈。当即集结重兵向川南进击,意欲围歼我军于四川古蔺地区。

面对蒋介石紧急调集大军集结川南这一情况,毛泽东等人沉沉应对,决定趁其不备、折兵东返,在赤水东岸伺机歼敌。3月20日,为迷惑敌军,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西进。

主力则从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转向东北,并于21日晚~22日经二郎滩、过九溪口、在太平渡东渡赤水河。分出一部向北佯攻,主力兵锋则继续南下由直逼贵阳。

而此时此刻正在贵阳督战、指挥的蒋介石也是顿感不妙,因一把青锋利剑高悬于顶而冷汗直流,更因城内、附近守备空虚而吓得魂不附体。一方面急调重兵回援“勤王”一方面又早早准备好随时出逃。

等敌军回援贵阳之际我军则又避其锋芒,趁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插入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

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则在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自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战的特点优势,与十倍之敌周旋于川滇黔高山急水之间,经险出难,安行无虑。

四渡赤水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突围战更是中国革命保存革命火种、夺取最终胜利的一重大转折!

小结:

对于“四渡赤水”这等战争史上一等一的奇迹国内外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其中评价最高的莫过于敌军总指挥——蒋介石了。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军各部迟滞呆笨,被其玩弄欺诈,殊为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

”确实,敌之莫大耻辱实为我军最大之肯定!除了国民党内部对“四渡赤水”予以“高度肯定”之外,国际上的评价也不遑多让。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四渡赤水更是‘长征史上最神奇光辉之一篇’。”而在美国记者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中更是大加赞扬中共党人的高洁精神与无上意志以及那烁古震今的长征精神。

时至今日,“四渡赤水”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军事学院当作经典教材。诸如美国的西点军校、大熊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德国的柏林军事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我记得那段时间,正是在四川省做副省长的日子。对我来说,这是段深刻而意义非凡的经历。我对毛主席一直充满...
原创 1... 1910年东北大鼠疫致六万人死亡,清廷只拿出三招,如今仍然有效 推荐语: 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经持续了一...
原创 庐...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9年夏秋之交的庐山会议,性格耿直的彭总落难。 庐山会议,十大元帅态度各异,结...
原创 世... 朝代更替是君主制历史的必然规律,世界上任何一个实行过君主制的国家,都会出现朝代更替,但是也有特例,典...
原创 为... 为什么古代的男人,喜欢娶14岁的女子为妻,原来有猫腻 现在国家规定的法律年龄是女性二十周岁,男性二十...
原创 临... 在21世纪,网络词盛行,频繁出现在任何场合,这些词也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但却很少有人去考究这些词背后...
郑博邀您共游“博物馆奇妙夜” 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记者昨日从郑州博物馆获悉,元宵佳节在即,郑州博物馆“与...
原创 “... 编辑/BAIHUAHUA 胯下一刀,让魏忠贤有机会从赌钱卖妻的烂人,变成一人之下的九千岁。当太监算...
原创 4... 诸葛亮“卧龙”数十载才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刘备,前后共屈膝三次前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志向和...
原创 小... 要研究明朝晚期的军事情况,有时候外国人的材料也是个可以参考的方向,比如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绘画和记录。...
原创 朱... 韩国在近代说是中国的邻国,但在古代韩国的前身朝鲜就对明朝时期的中国称臣,可以说古代的朝鲜算是中国的领...
原创 1...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军队的局势相当错综复杂。兵力最多、装备最精良的是中央军部队,但不仅与地方...
原创 三... 《三国演义》的时间线很长,从开始到结束差不多有近百年,其中很多人物最终所侍奉的“主公”都与起初不同,...
原创 为... 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沙俄对清廷的进攻,清廷对外东北和新疆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本文将深入分析清廷对待...
原创 诸... 诸葛亮深知刘禅无能,留4大护法希望守住江山,不料全部意外身亡 《三国演义》讲述的三国时期三个政权之间...
葛承雍丨来通、画缸等来自土库曼... 欧亚大陆上,土库曼斯坦是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国家。1948年,考古学家在尼萨古城遗址发现了由象骨制成的大...
新疆大盘鸡的故事,要从40多年... 品新疆美食,一定少不了一道菜——大盘鸡。新疆不同餐馆风味各异,菜品不一,但“大盘鸡”始终有一席之位。...
哪吒在蚌埠闹海?专家:地名地貌...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再次点燃了国人对这位少年英雄的热情。...
李世民仅派他打一仗,就弃之不用... 有这样一位人物,他首次为李世民征战时,创造了非凡的功绩。然而,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李世民却再未赋予他...
原创 属... 沙俄时期,之所以能崛起,是因为当时俄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其实是比较宽松的,西方各国对遥远的东方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