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军队的局势相当错综复杂。兵力最多、装备最精良的是中央军部队,但不仅与地方军存在矛盾,中央军内部也有各派系明争暗斗。抗战初期,中央军的派系尚未完全形成,典型如胡宗南系和汤恩伯系。虽然胡宗南和汤恩伯分别领导第1军和第13军,但在抗战中两军规模迅速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第18军作为“五大主力”之一,表现抢眼。其基干是第11师,成立于1928年,经历过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尽管在与红军的交战中曾遭受打击,但其实力得以恢复。陈诚系的派系逐渐壮大,从最初的11师扩充到了8个师,其中第14师成为第18军的第二主力师。
在军队整编方面,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密切合作,引进了大量德式武器,并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进行整训。陈诚在1935年担任陆军整理处处长,计划三至四年内调整60个师,成为国防军的基干。实际操作中,中央军嫡系率先调整,形成了“德械师”名单,其中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编制和装备最为精良。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批调整师中,陈诚系的基干师全部在内,占到近三分之一的名额。而在全面抗战前夕,这些师成为第18军的编成一部分,陈诚系军事集团正式形成,被戏称为“土木系”。
抗战爆发后,第18军原计划用于华北战场,却转战华东,成为抗击日军登陆部队的主力。在罗店争夺战和宝山保卫战中表现卓越,其中98师在宝山保卫战中付出巨大牺牲。淞沪会战中,18军分为三支,以14师和98师为基干扩充了54军和79军。抗战中,陈诚系逐渐壮大,扩充到近10个军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以第18军11师为核心。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派系争斗复杂,但第18军作为“土木系”派系的核心,经历了战火洗礼,最终在抗战中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