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朝代,综合国力在当时是顶尖的。不仅疆土面积辽阔,还曾经耗费巨资,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大明王朝的建立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出身贫苦,一开始只是地主家的放牛娃,后来还当过和尚,参加过起义军。
经过战火的磨炼,他的才华逐渐展露了出来,手下云集了徐达、常遇春等一群名将,最后于1368年彻底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定国号为大明。
在他统治的30多年间,他严惩贪官,整肃吏治,将百废待兴的国家,治理得欣欣向荣。但朱元璋由于自己的出身和经历,也有着严重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多疑。
在登基之初,有着发妻马皇后的辅佐,他的性格缺点还不那么明显,在马皇后去世后,再加上朱元璋年事渐高,便开始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当时,朱元璋有一位嫡长子,名叫朱标。朱元璋在这个儿子身上,倾注了最多的心血。而朱标也不负众望,无论文治武功,都相当优秀,可谓不负众望,让老父亲相当满意。
原本,朱标会是当之无愧的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但可惜天妒英才,在朱元璋64岁的时候,朱标英年早逝。他这一去世,太子之位空悬,就让不少觊觎皇位的人,蠢蠢欲动了起来。
好在,朱元璋还有备选计划,那就是朱标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个选择不仅是朱元璋喜欢自己的嫡长子,爱屋及乌,也是为了当时的政局稳定考虑。
在已经为太子培植了多年党羽的情况下,选择朱标一脉继承皇位,显然能够避免横生枝节。不过,朱允炆本来也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在他前头还有一个朱允熥。
他的母亲是名将常遇春之女,和另一位名将蓝玉关系也很近。可惜,蓝玉以及常遇春这一派权势日盛,已经令朱元璋感到忌讳。于是,这皇位就落在了朱允炆的头上。
朱允炆继位皇帝
与残暴果决的朱元璋不同,朱允炆是一位仁慈而宽厚的君主。在一般情况下来看,如果不出什么大问题,虽然做不出什么太大的成就,但他当一位守城之君,也是没问题的。
何况,朱元璋早就意识到了,这个孙儿年纪尚幼,能力不太行。在自己去世之前,想方设法将一众有能力谋反的名将杀害,为继承人铺平了道路。
可惜的是,在朱元璋去世后,依然发生了人们所熟知的靖难之役:因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燕王朱棣察觉到了危机,起兵造反,以“清君侧”为由,攻打帝都。
建文帝虽然有心制衡,但他自己缺乏谋略,手下擅长率兵打仗的名将,又早已被朱元璋统统杀了,无人可。,最后以朱棣成功登基为帝,而建文帝在战乱中失踪而终。
朱棣摇身一变,从燕王成为了皇帝,他也知道自己
得位不正,害怕朱允炆残党复辟作乱。于是在大肆杀戮,反对自己的一派文臣武将后,也派了许多人,四处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只是,天下之大,若是一个人有心隐藏,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找到的。尽管朱棣费尽心思,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却自此成为了一个谜团。
朱允炆到底去哪里了呢?关于这个疑问,各种野史和传闻里有着不同的说法。
朱允炆的最终下落
《明太宗实录》中记载,在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举火烧宫自焚,后来他的尸体被朱棣找到,还为此痛哭了一番。不过,这很可能是朱棣,为了掩盖朱允炆没死的事实,而派人捏造的。
据传闻,当时有对朱允炆忠心的官员,帮他化妆成僧人从地道逃跑,后来流落在云贵一带,做了一个出家人。也有传闻说,朱允炆可能漂洋出海,流落在海外。
这两样推测,倒也有着一定的史实依据:有人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回报甚微,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此外,朱棣还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派大臣胡濙去全国各地寻找,有人认为寻找张三丰只是个幌子。实际上,胡濙是奉密旨在寻找朱允
炆。
民间传说,朱允炆逃难至河北邯郸广平县崇明寺后,就在这座寺庙里落发出家,庙中原先保存着一块龙牌,可惜后来因各种原因而毁失;
也有人说,云南武定县狮子山上的正续禅寺,才是朱允炆出家的地方,殿堂中立着的僧人塑像,就是朱允炆的雕像;杭州净慈寺也曾有传言,称保存有建文帝的遗像,外貌魁梧伟岸,迥异常人。
在失去皇位之后,朱允炆究竟流落何方,如今众说纷纭,真相已经永远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没有死在那场战乱中,下半辈子显然是做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头百姓,或许这对他来说,也算得上是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