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满清一朝,最为在意储君的嫡子身份,最希望传位于嫡子的帝王莫过于乾隆皇帝了。刚刚继位为帝便将嫡福晋富察氏所生嫡长子永琏密立为皇太子;永琏薨逝后,又想要将富察氏所生第二子永琮立为皇太子,奈何永琮也早早夭亡。就连后来登基为帝的皇十五子永琰,乾隆皇帝也要先将其生母魏佳氏追封为皇后,然后再宣布其皇太子身份,禅位于他,可见乾隆皇帝有多么的看重皇位继承人的嫡子身份。那么,乾隆皇帝为何如此看重储君的嫡子身份呢?让我们走进乾隆皇帝,探寻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1、选择正统,避免出现康熙朝夺嫡事件
作为对康熙皇帝最为推崇、崇拜的帝王,乾隆皇帝对于康熙朝出现的“九王夺嫡”事件并不陌生,甚至还在无意间亲身参与其中,为自己父皇的成功上位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九王夺嫡”事件为何出现在康熙晚年,并非太子胤扔首次被废之前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胤礽的嫡子身份让很多的皇子都望而却步,深知不如而放弃了对皇位的争夺。只有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没有了嫡子身份的限制和约束,所有的庶出皇子们才有机会争夺皇位。可见当时身为满族的清廷皇室对于嫡子身份也很是认同和敬畏,乾隆皇帝更是深知这一点,所以其对储君嫡子身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让康熙朝出现的夺嫡事件再次上演。
2、自己身世备受争议,深知帝王出身的重要性
乾隆皇帝的身世历来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件事,更是直到现在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件奇闻。就连乾隆皇帝自己也对其出生何地、生母何人产生过不止一次的怀疑。乾隆皇帝登基以后,虽然数次刻意的对其出生地点详加说明,对皇太后钮祜禄氏至亲至孝,但这一切都似乎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仍然不能被大家所信服。被自己身世深深困扰的乾隆皇帝深知帝王身世的重要性,更知道一个名正言顺的出身能够省去皇帝多少的精力。所以,他特别在意和看重储君的嫡子身份,没有什么出身会比高贵非常、备受重视的嫡子身份更名正言顺、更清清楚楚的了。
3、深受汉家文化的影响
虽然民间野史对于乾隆皇帝是汉族出身的传说不足为信,但是他对汉文化的热衷和痴迷是有史可查、有史为证的。再加上自清朝入关以来,清朝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对皇子们的汉家文化教育,尤其是倍加推崇汉文化、重用汉臣的雍正皇帝更是如此。自小生长在浓郁的汉家文化中,乾隆皇帝潜移默化的被汉家文化所深深影响。
在汉家文化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中最为基本的一项制度,就是皇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庶出的皇子只有被分封别处的待遇。对于乾隆皇帝而言,富察皇后所生的第一子永琏就是自己的嫡长子,就是自己最为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但是永琏不到九岁便早早夭亡;而后富察皇后为其生下第二子,也就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永琮,刚想立其为皇太子,永琮不到两岁又去世了。自那以后,乾隆皇帝再不立皇太子,但是其对嫡子身份的要求从没有改变过。乾隆六十年,在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太子之前,也要先将其生母魏佳氏追封为皇后,让永琰拥有嫡子身份再禅位于他。
4、作为“十全老人”,事事都要开创满清第一,前所未有
作为将清朝带向鼎盛时期的帝王,乾隆皇帝有着自己的骄傲和期望,除了在位年限不敢超越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以外,他似乎想要让自己成为清朝有史以来最为杰出、各方面都要领先的帝王。其中对于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追求就是乾隆皇帝众多追求中最为执着的一项。乾隆皇帝的第二个嫡子永琮薨逝后,乾隆皇帝曾经特定颁布谕旨说明:“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
啥意思?意思就是说,自世祖章皇帝顺治开始到自己这一代,清朝没有一位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先例,乾隆皇帝认为并不是列为先皇不想,而是种种特殊情况打断了这种安排。嫡子身份不能继承皇位的传统似乎已经成为了爱新觉罗氏的家法,乾隆皇帝想要改变这种传统,获得先祖不能获得福分。于是,乾隆皇帝寄予厚望的两位嫡子都早早夭亡也未能让他放弃对储君嫡子身份的追求,这位一心想要争当清朝第一的“十全老人”虽然刻意安排、强行让嘉庆皇帝拥有了嫡子身份,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后世认可,也真是天不遂人愿,造化弄人。
你认为乾隆皇帝如此在意储君嫡子身份的根本原因何在?
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真的能够避免皇位争夺、后世非议吗?
欢迎关注评论!
上一篇:大明300年才出一个陆炳
下一篇: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