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年间,朱明王朝的摇摇欲坠与一个大宦官有很大的关系,他就是魏忠贤,当时的皇帝软弱可欺,大明的政权完全在魏忠贤手上,就像是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
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封建王朝就是典型的独裁政权,皇帝独大,一人之言,号令天下,然而,如果皇帝当了傀儡,那么依然改变不了封建王朝独裁政权的性质,只不过,换了一个人罢了。
那么,明末年间,魏忠贤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然而,魏忠贤之流终究是不能当皇帝的,不是当不了,而是魏忠贤怕后人笑话。
所以,魏忠贤所作所为不会像皇帝那样心系整个江山社稷和所有的黎民百姓,他的行为自始至终还是完全以个人的利益为导向的,那么,这就成为当时的一个大的隐患。
宦官当权的时代,对朝廷当中的官员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封建王朝一直有这么一个规矩,那就是宦官不得干预朝政,说白了,整个社会还是对宦官这一角色比较歧视的,跟在宦官底下混日子,可想而知当时的文武百官是种什么心情。
于是出现东林党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东林党更多的是对当时宦官专权的批判,按理说,当时的熊廷弼是镇守边关的大将,他与这些朝廷之争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一心专注于北方虎视眈眈的努尔哈赤就行了。
然而,或许是熊廷弼也担忧朝廷之事,东林六君子杨涟弹劾魏忠贤竟有传言与熊廷弼也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弹劾的奏章都是熊廷弼写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一方是镇守边关的大将,一方是权倾朝野的宦官,历史的教训就是大将不重要,社稷不重要,与目光短浅的宦官没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大将也将是阶下之囚。
熊廷弼被东林党拖累,另一方面的原因还是广宁兵败的责任,也是要由他承担的,再加上魏忠贤的栽赃陷害,毫无主见的明熹宗也就依了魏忠贤的建议,将熊廷弼斩首示众,传首九边。
阉党之乱,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每一次都是祸国殃民,而明末的宦官专政竟然无视北方迅速崛起的后金政权,先拿镇守边关的大将开刀,这种自取灭亡之道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也充分说明了当时无论是皇帝还是魏忠贤都是目光短浅之辈,明朝不亡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