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道本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地名,然而却因一部小说,一场战役,几位英雄而流传后世,那么关于关羽义释曹操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呢?
《三国志》中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确实只字未提,蔡东藩的《后汉演义》和郭沫若的《名家品三国》对这件事情也是只字未提,易中天老师品三国的时候也是极力否认华容道事件的,但是罗贯中却要在本就子虚乌有的事情上大费周折,他为什么着重体现关羽大义和孔明的大智慧呢?
诸葛亮本来就是放走曹操的主要策划者,他正是利用了关羽义薄云天的性格,才让云长成为一个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执行者。早在诸葛亮给众将分配任务的时候,故意将关羽晾在一旁,后来还用激将法让关羽立了军令状。这样一来,把放走曹操这等人情留给关羽去做,却又不能杀掉主公的这个二弟,也可以让关羽再欠自己一个人情。罗贯中一再安排这个故事情节,是由于他生活在政局混乱的元朝末年,一心希望汉人夺回天下,而关羽的大义刚好符合刘备的仁爱。
那么罗贯中这样描绘,是凭空虚构出来的吗?无风不起浪,肯定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曹操战败后,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不过当时镇守的并非关羽,而且,曹操也确实大笑了,不过不是三次而是一次,他笑得不是诸葛亮的智谋不足,反而是刘备的计谋虽好却不得用,《三国志》中,曹操发现中计后,索性把剩余的船只也全部烧毁,和自己的队伍途径华容道一路退回去。
要说曹操吧,尽管后有追兵,但是前无伏兵,按理说逃走还是挺容易的,但是在华容道却遭遇了极大的困难。一路泥泞,通行受阻,后来垫着草席,军队仍然在溃退的时候死伤无数,快要出来的时候,他突然大笑,狼狈的众将问他为何发笑,他却说:刘备的计谋总是晚他一步,如果早点在华容道埋伏,我们必然全军覆没,他话音刚落,刘备的追兵再开面顺风点起了火,然而这时候,曹操人马已经安然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