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臣是明朝文臣中地位非常高的,也是文官们的终极理想。很多人熬了一辈子,都止步于尚书,无法入阁参政,成为终生的遗憾。然而明朝却有一位名臣在中状元仅仅一年后便被调入内阁参政,堪称入阁速度第一名的传奇,这便是明宪宗朱见深时期的内阁首辅彭时。彭时第一次入阁是在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当时他刚刚中了状元才一年,如此急速的升迁速度可比坐火箭一般,即便是与他同时调入内阁的“三元及第”的状元商辂也略逊一筹。那么问题来了,彭时如此年轻就被调入内阁,朱祁钰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的呢?
说起彭时,不得不说明朝科举制度最辉煌的省份江西。而彭时所在的江西安福彭氏便是科举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这个家族在科举中的辉煌,几乎力压同时期的所有士大夫家族。彭家是从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开始显赫的,浙江按察佥司事彭贯和他的三个儿子彭彦充、彭华、彭礼相继中了进士,时称“父子四进士”,被誉为“科宦蝉联、英才济济”。彭时是彭贯的族子,也是仅次于彭贯第二个中进士的,他中进士时在“土木堡之变”前的正统十三年。与家族中的几个叔伯兄弟相比,彭时的成就是最高,他不但中了状元,而且还成为内阁首辅。
因为有着这样的家族,他的科举之路非常顺利,中举后进入国子学学习,会试时名列第三,殿试被朱祁镇点为状元,当时他只有三十二岁。这个年纪在科举中不算年轻了,但也不算是太老。朱祁镇对彭时的才华非常看重,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灭,朱祁镇本人也被蒙古瓦剌太师也先俘虏,明朝陷入了灭国的危机。也先率领数十万大军突入长城内部,三路大军围攻明朝首都北京,于是北京保卫战爆发。为了筹备北京保卫战,郕王朱祁钰在名臣于谦的支持下监国。
成为监国后,朱祁钰首先便是改组朱祁镇留下来的内阁,重新任命了内阁首辅和参政的各位大臣。朱祁镇出征时带走的大部分的内阁成员,只留下了王直在北京职守,此时仅仅依靠王直是不能维持内阁运转的,所以朱祁钰需要充实内阁的官员。他一方面将支持于谦的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陈循升为户部尚书,并让其出任内阁首辅,另一方面调了一些的年轻官员进入内阁,其中彭时和商辂就是代表。彭时当时是资历最浅的,他中状元才一年时间,之前只是翰林院的修撰,进入内阁可谓是一步登天。
彭时自己也觉得不妥,主动以继母去世为由表示辞官。但朱祁钰态度很强硬,将彭时留了下来,并将其升任翰林院侍读,并赐金带及五品官服。从官职品级上看,彭时从翰林院修撰的从六品升上来,是连升三级,已经是非常夸张了。而且他年仅三十三岁就出任内阁成员,这种情况不但明朝罕见,估计也是最年轻的内阁大臣。但是彭时在内阁中待的时间并不长,北京保卫战后他被获准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并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调任了左春坊大学士,不再参与内阁事务。这样的快速进入内阁,又在一年內淡出的情况,让人感到非常不解。
从彭时被调入内阁,然后在一年多后退出的情况看,朱祁钰的操作是高度反常规的。虽然朱棣建立内阁时认定了五品官就可以入阁,但是真正以五品的中层官员入阁是非常罕见的。内阁是明朝朝廷的核心,是明朝国家路线的制定机构,拥有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内阁大臣对于皇帝而言除了信任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执政经验和政治资本。从这些角度看,彭时当时在两个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彭时中状元才一年,在翰林院当修撰,政治经验和资本几乎为零。别的大臣混到尚书级别,经验和资本都够了,还未必能入阁,何况是他?
但这种操作彭时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与彭时同时入阁的商辂情况很相似。商辂早彭时三年中状元,是明朝官方唯一认定的三元及第,出身是相当的高。但是两人的地位差不多,都是翰林院修撰。从政治经验和资本上看,商辂比彭时要好一点,但也非常有限。让两个菜鸟状元入阁,朱祁钰的操作实在是让很多人看不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再参考史书上记载的朱祁钰的执政方式和人物性格,可以发现他的这个操作实际上是在特殊政治背景下的选择,也是政治斗争和夺取朝廷大权的主要手段之一。
事情发生在土木堡之变后,当时朝廷空虚,明朝为包围北京和南迁南京的选项争论不休。虽然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定下了包围北京的路线,也得到了以王直、陈循为首的留守官员的支持,但实际上蒙古人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推举朱祁钰监国,并登基称帝,避免也先用朱祁镇威胁明朝朝廷,以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朱祁钰在这种情况下上台,但是台上却没有一个他的心腹,可以说是光杆司令。抵抗蒙古人的事情可以委托给以于谦为首的军队,但对内阁的治理他却不敢如此放手。
当时朝廷中的文官都是朱祁镇留下的,朱祁钰没有任何心腹,所以他要控制朝廷只能从现有官员中选拔人才。王直是朱祁镇指定留守北京的,他却不敢重用,这是天然的排挤上一任重用的大臣。所以朱祁钰在选择组阁时将与朱祁镇关系较深的文官都排挤掉了,启用了很多资历较浅的。其中彭时和商辂比较典型,两人干脆就没啥资历,唯一好看的就是状元身份。这样的大臣在朝廷中没有党羽,不会依附于朱祁镇留下的旧党,让他能够放心使用。尤其是在北京保卫战前后,此时政治冲突比秒激烈,朱祁钰需要身家更为清白的大臣来组成班底。
朱祁钰这么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坐稳皇位,然后考虑的是如何削弱朱祁镇留下的力量。朱祁钰不可能只做几天的皇帝,等朱祁镇回来后又让位,所以他必须在朝廷中有支持自己的派系势力。在大多数官员都是朱祁镇提拔起来的情况下,只能提拔中下层的青年官员,才能组建自己的派系。彭时和商辂都是是状元出身,身家清白、名声很好,在青年官员中是领袖人物,所以首先得到了提拔重用。只要这些青年官员在朝廷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就能逐步从朱祁镇派系中夺取全力,这样才能有利于朱祁钰全面掌控明朝朝廷。
对于这种情况彭时和商辂的考虑却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内阁待的时间也不一样。商辂积极为朱祁钰办事,成为朱祁钰的心腹大臣,甚至在景泰年后期成为了内阁首辅。但彭时的反应就不一样了,他一开始就不愿意入阁,以继母去世为由婉拒,但不被朱祁钰接受。一年后彭时获准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退出内阁,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他当时推辞入阁得罪了朱祁钰。实际上朱祁钰将其调出内阁,是因为彭时本就不想和朱祁钰走得太近,因为他看出了整个政治背景下暗藏的危机。而这个危机贯穿整个景泰年,所以他选择了明哲保身。
对于朱祁钰临危登基,很多朱祁镇留下的大臣是不满的。在他们看来朱祁钰是捡了便宜,所以从北京保卫战开始,他们就积极推动朱祁镇回归。朱祁钰也担心朱祁镇回来影响到自己的皇帝位,所以迎接朱祁镇的事情拖了一年。他甚至翻脸废除了朱祁镇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些操作都体现了整个景泰年间,朱祁镇和朱祁钰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彭时不愿意插手这种内斗,所以干脆主动辞去内阁大臣的职位。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政治斗争中脱身,另一方面也不遭人嫉妒,是明哲保身的典型选择。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彭时选择的正确,积极给朱祁钰卖命的商辂的确在朱祁镇复辟后遭到报复,被贬为庶民永不叙用。而彭时则在朱祁镇复辟后再次入阁,而且出任翰林院学士的重要职位。在朱祁镇大肆贬谪朱祁钰时期的文官时,只有两位不讲反升,一位是李贤,另一位就是彭时。他们两位还成为朱祁镇的托孤大臣,并且先后成为从天顺朝到成化朝的内阁首辅。后来在朱见深时期商辂被复起入阁,也是彭时推动的结果。从这个情况看,彭时虽然不如商辂三元及第那么显贵,但政治上的能力确实是强于商辂的。
总的说来,明代宗朱祁钰选择彭时和商辂两个青年状元入阁,是在特殊政治背景下争权夺利的操作。面对这种操作,彭时和商辂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两人都是明朝状元名臣,是明朝内阁首辅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面对政治背景下的选择,却体现出了个人不同的特点。对于危险中的机遇,商辂更多的是看重眼前利益,而彭时则看重厉害并存的关系。所以当朱祁钰希望重用彭时来对付朱祁镇党羽时,彭时反而主动打了退堂鼓。这种避免卷入政治私斗漩涡的态度,也表现出彭时比商辂高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