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四帝,隋唐为什么要接力灭了高句丽?既是传统,也是现实所需
迪丽瓦拉
2024-06-28 01:34:49
0

原标题:两朝四帝,隋唐为什么要接力灭了高句丽?既是传统,也是现实所需

在中国古代,占据中原的王朝虽然屡屡改名换姓,但对于周边民族进行压制,则基本上是薪火相传的传统。至于高句丽为啥死得最透,那是自找的。

隋唐以前:不管内部怎么争,对外只有一个字—削

对于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对抗,最早的广为熟知的事件应当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族干掉、西周灭亡,这一事件对华夏族造成了相当大的震撼。后来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各诸侯间虽屡有纷争,但对外的态度是相当一致。

战国时期,虽然各大佬间打得头破血流,但对外继续毫不客气。秦国往西,赵国往北,既打压了外族,又发展了自身。燕、赵面临灭国之际,好像也没谁提出过勾结北方游牧民族自救的主意,当然,也可能由于当时的外族比较弱小的原因。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外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恬痛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修建秦直道,提高面对游牧民族的优势;

秦末起义、楚汉相争之际,匈奴统一了北方,实力空前,号称“控弦40万”。识时务者为俊杰,西汉不得不度过了几十年的忍辱负重、休养生息。汉武帝即位起,汉朝与匈奴开展了持续百年的拉锯战。到东汉时,窦宪封燕然山,代表着匈奴政权对中原的威胁已基本消除。

三国时期,曹魏虽然在南边要面对孙刘,但对北方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也从未掉以轻心。可惜在西晋时,由于八王之乱导致的国力削弱,原本依附于中原的氐、羌、鲜卑、匈奴、羯族纷纷建立政权,中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战乱。

在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北方后,全盘汉化,以中原正统自居,对于接手北方草原的柔然人深恶痛绝,将其蔑称为“蠕蠕”。整个北魏国存在期间,都在持续对其进行打击。我们熟知的花木兰从军,就是为了揍这个北方游牧民族。

在南北朝期间,北方再度分裂,东西两个政权势同水火。而原本为柔然人打铁的突厥人干掉主人、咸鱼翻身,占据了西、北的庞大地区。西魏/北周、东魏/北齐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纷纷对其进行拉拢。

但在隋朝建立后,曾经嚣张的突厥人也告别了幸福的日子。在杨坚的以夷制夷、分化打击下,突厥人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实力大为虚弱,并尊称杨坚为圣人可汗。最强的突厥老实了,其他小国自然更风俯首称臣,但只有东北边的高句丽非常不老实,而且还挺有实力。

这就成功的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

为啥高句丽必须灭:太嚣张而且还挺有能耐

高句丽称得上一个古国。它发源于东北的扶余族,在西汉时就见诸史书中的记录,一直向中原王朝称臣。王莽篡权时,曾经征集高句丽出兵夹攻匈奴人;在遭到婉拒后,他直接把高句丽王叫到长安砍头,引起了高句丽人的反叛。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高句丽再度派人前来称臣。其后,这个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坐山观虎斗,甚至屡次想趁着中原战乱占占便宜,但经常被揍得很惨。最悲剧的一次,是被鲜卑慕容氏刨了祖坟。

隋王朝再度统一中原后,突厥被治老实了,其他小国当然见风使舵、进京朝贡叫大哥,高句丽也不甘人后。但是连续两任高句丽王高汤、高元都有些两面三刀,他们既称臣,又时不时在背后搞些小动作,甚至还敢纠集靺鞨(女真前身)进攻辽西。

对此杨坚自然不能忍,在公元598年派兵出征,但由于瘟疫、后勤、台风问题,还没开打隋军就遭受巨大损失,不得不撤回。而高元也迫于兵威上表谢罪。

但高句丽仍旧贼心不死,继续恶心隋王朝,暴脾气杨广上位后自然不会忍,连续三次远征,但巨大的消耗,构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就能看出来高句丽为啥要挨打了:

首先,面对中原王朝不老实,如果不能收拾这个刺儿头,持续千百年的朝贡体系岂不会被破坏?

第二,连续两个强大的王朝接力才能将其灭国,由此可见高句丽挺有能耐。但很遗憾,能耐小的,还能被分而治之;能耐大的,就越必须被消灭。这样才能一劳永逸,避免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

高句丽的能耐体现在哪些方面?简单总结如下:

一、地理优越,易守难攻。高句丽地处辽东,国土广阔,远离中原统治中心。《隋书》称,“其国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此外,高句丽人常依山建城,易守难攻。

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高句丽不是软柿子。距离远,导致隋唐军队运输困难,物资补给掣肘了实力的发挥,杨广第一次远征、李世民亲征都是由于后勤不继而不得不退兵。

城堡易守难攻,战争不容易很快结束,反过来又会对进攻方的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说,中原远征高句丽的最大问题,就是后勤。隋唐军队的野战能力,面对高句丽都是碾压,但是顶不住对方龟缩防守,把战争变成消耗战。(没错,你看到的高句丽与唐军在野外大战而且还挺牛的场景,都是某国瞎编的)

二、照搬中原制度的农耕政权

高句丽作为中原王朝的数百年小弟,各项制度基本照抄,比如建立在平壤的宫城名字也叫长安城(无耻~),各种兵器也与中原王朝类似,也就是说,技术上并不比中原落后。

高句丽境内多山川河流,适合耕种。旧唐书称,高句丽“种田养蚕,略同中国”,并且民间热爱看书,当然是中原的书,最受欢迎的包括《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等等。

这就是说,高句丽并不是乌合之众,而是完全抄袭了中原技术、文化,有组织、有体系的成熟政权。这就决定了它具有一定实力。这就罢了,关键它还很好斗。

三、侵略性强,破坏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

高句丽人喜欢看书,但没学会文雅。好斗的民风,从史书记录可见一斑:

高句丽朝廷最高级的官员叫做大对卢,每三年一换。换届的时候,遇到不服气的,直接各自带兵一决高下,胜者接位。以武力定官位,决定了政府的风格不会很斯文。

高句丽用法严峻,而且鼓励血性,比如其法律规定:守城降敌、临阵败北、杀人行劫者斩,颇有商鞅变法的风采。史书称高句丽路不拾遗,也就是秩序非常好。而纪律,就代表着战斗力。

对于中原王朝,高句丽一直屡次挑衅。不仅在隋朝时骚扰辽西,在唐朝建立后,更是经常殴打听命于中原的新罗、百济,让后者无法顺利入朝进贡。

总而言之,对周边民族进行削弱,避免中原王朝直接面对威胁,这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共识。而高句丽在力量上已经崭露头角,偏偏又桀骜不驯,那就必被灭,没别的出路。所以,隋唐两朝四帝,虽然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对高句丽上出奇的一致。

只可惜,在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破坏了这一规矩,开创了首次把战略要地送给游牧民族的先例,中原从此不得安宁。

另,高句丽被灭后,百姓也被移民到中原(最有名的是高仙芝),部分流入契丹、靺鞨。后来的高丽王朝,民族主体其实是新罗,开国的王建为了扯虎皮做大旗,自称高句丽后代,这一风格跟如今的某一宇宙大国何其相似,果然是祖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美国的衰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 说到美国会衰落,总有一些老油渣如丧考妣,我特别不能理解的,都活了这样的一把年纪,也应该有了人生阅历,...
原创 大... 纵观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历史,极少有从建国到灭亡都一直处于扩张路上的王朝,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开国的一两代...
原创 原... 文成公主是“宗女”吗? 宗女指的是和皇帝同宗人员的女儿。在和亲这件事上,有些时候皇帝看不起求亲的外邦...
原创 他... 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中,大多数将领都在前线、后方显真章,可有一位将领在关键时刻却离开的前线,以至于缺席3...
原创 古...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会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法则。三从四德就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
原创 历...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六十五...
原创 原... 是英雄改写历史走向,还是历史改写英雄命运? 这是一个千古迷局。 有时候历史是公正的,它会记载英雄的千...
原创 美... 文丨27 她不仅是好莱坞首位华人女主角,且比李小龙更早成名。然而,国内却一片嘲讽声,甚至当时的报纸...
原创 唐... 唐文宗时期 ,宦官与朝官的矛盾斗争是当时政治上的突出现象 ,历来研究都聚焦于宋申锡事件、甘露之变等热...
原创 唐... 近日辽宁博物馆开设了唐宋八大家相关文物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历史文化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
原创 老... 苏联时代乌克兰赫尔松的纺织厂。 赫尔松的纺织工厂,大多建于苏联时期,规模宏大,设备齐全。这些工厂不仅...
原创 原... 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既有陆地相接,也隔爱琴海相望,是搬不走的二个邻居。这两个近邻给人们的印象,你看我不...
原创 为... 引言 他是二战中最为出色的苏联将领,也是战后最令人尴尬的英雄之一。朱可夫,曾让纳粹军队心惊胆战,一...
原创 原... 关羽投降曹操,你没法确定他能排到第几。 排位是个稀缺资源。但这个稀缺资源,往往不以单一的能力以及能力...
原创 大... 清代将各行政管理岗位的性质定为“官”和“差”两种,官是指有具体品级的官衔,比如各省总督、巡抚、知府等...
原创 美... 写作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作者为了养家糊口,每天都在辛勤地写作,期望通过文字与读者产生共鸣。希望大家能够...
原创 内...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作...
原创 原... 司马昭和杨文宗同是曹魏的大将,但司马昭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一心想取代曹髦为帝。听说杨文宗有个女儿叫...
原创 原... 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州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州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各州府集行政、军事、监察诸权于一...
原创 揭... 蒋介石在新军阀混战中能够最终胜出,与“江浙财阀”的鼎力支持大有关系,他以国民党正统的名义发号施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