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祖国富足强盛,屹立于世界之巅。遥望近百年前,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屡遭外敌的入侵。在国家危亡之际,无数英雄豪杰挺身而出,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敌人浴血奋战。
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生涯,无数先烈牺牲在革命道路上,能够迎来新中国成立的已然不多。1955年为了表彰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作出巨大贡献的开国功臣,解放军第一次举行军衔授衔仪式。位于江西的永丰县,就走出9位开国将军,唯一的开国中将是吴法宪。
优秀的政工干部
1915年,吴法宪生于兴国。幼时跟随父亲迁至永丰县的铁元村,在他的记忆里,这里有他童年的美好时光,所以在将军的心里,永丰才是生他养他的故乡。
1929年红军来到赣西,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在我党的领导下君埠乡也创建了苏区政府。14岁的吴法宪参加了儿童团,还选为儿童团团长。
第一次反“围剿”时,兴国县成为主战场,当时吴法宪带着他的儿童团,抬着十几副担架,从子弹穿梭的前线阵地,将伤员一批批抬向后方。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吴法宪他们从阵地上抬下一百多伤员,受到上级的公开表扬。
这是吴法宪第一次身临战争环境,虽然他没有上阵杀敌,但残酷、布满血肉的战场,让他经受了人生第一次考验。
1930年吴法宪报名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吴法宪年龄不大,个子不高,但人长得很敦实,上阵杀敌表现得很勇敢。再加上他头脑灵活、手脚勤快,上级交给他的任务都出色完成,渐渐从新兵中脱颖而出。
当时上级为了培养他,将他送进红军学校进修,毕业后当上了红军广昌独立师政治部的青年科长,成为红军青年干部。
1934年10月,吴法宪跟随红军开始长征时,是红一军团第二团的总支部书记,到达陕北后升为红二团政委,此后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他基本都是担任政工干部。
抗战初期,吴法宪是685团政委,团长是开国上将杨得志;皖南事变后,吴法宪成为新四军第三师的政治部主任,三师师长兼政委是开国大将黄克诚。
抗战胜利后吴法宪赶赴东北,1946年与刘震组建第二纵队,两人分任纵队政委和司令员。他们在新四军第三师共事数年,两人彼此熟悉,关系也很融洽。在两人率领下,第二纵队从东北打到广东,四野几乎所有大战役都有参加。功勋赫赫的二纵司令刘震后成开国上将,但他光辉的背后,也有吴政委的艰辛付出。
离家后唯一一次回乡探亲
新中国成立后,吴法宪进入空军工作,历任空军副政委、空军政委、空军司令员。因公事繁忙,自建国后他只回过一次老家,这也是他离家参军后唯一的一次。
1960年,吴将军去广州参加会议,返程途中正值清明时节,让他有了回家拜祭祖先的想法。
虽然此时已经建国10年,但那个保留他童年记忆的小山村还没有通公路。从县城开出没多久汽车就无法走了,加上是下雨天,吴法宪和警卫人员走了60里泥泞不堪的山路,才赶到铁元村。
当一身疲惫外加一身泥水的吴法宪看到熟悉的小村庄时,所有的疲惫都已散去,一脸笑容的吴法宪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终于到家了”。
他的父母在解放前已经去世,在表哥带领下,他来到双亲的墓前祭拜。心生愧疚的他痛哭流涕,走的时候将军自言自语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老屋几十年没人住已经破败不堪,村里条件简陋,当晚他与警卫人员在粮仓里对付一夜。为了第二天赶路,天刚明明亮,他们和村长打了个招呼就走了,此后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小山村。
将军去世后魂归故里
1981年,将军被安排在济南保外就医。数年后他的刑期已满,恢复了人身自由,此时他也想回家看一看,但是70年代村里人曾受过他的牵连,受到委屈,令将军无颜回乡探亲,直到将军去世也没有实现这个心愿。
2004年10月17日,将军病逝于济南。在将军葬礼上,他当年的战友或其后人都来送别将军最后一程,另外还有不少对将军充满敬意的群众。在灵车去往火葬场的路上,沿途经跟随了一百多辆车,来送别将军的足有上千人。
不久根据将军遗愿,儿女将父亲骨灰带回家乡安葬,墓地位于铁元村边的一个小山岗上,将军英魂得以归乡,他的遗愿也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