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8月中,28岁的胡雪岩当上“信贷经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徐疯子”收账,可没想到债没收上来,债务人却死了。
胡雪岩经人引荐到杭州一家钱庄当了学徒以后,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从一名学徒晋升到了“出店”。
过去的钱庄就是现在的银行,穷人存钱,富人贷款。存钱有存折,但贷款一般都是靠“出店”做口头约定,能不能贷、能贷多少,全看贷款人平时积攒的信用。
放到现在“出店”的职位就相当于“信贷经理”。能在这个位置上干的,一般都是老板的心腹,而胡雪岩只用了5年就爬到了这个位置,可想而知老板对他有多信任。
也正因此,所以找“徐疯子”讨债这件难事就落在了他的头上,因为“徐疯子”没钱,他的债也不是胡雪岩放的,可上一个放贷的人没能力要回来,所以只能由业务能力最强的胡雪岩出马,毕竟在任何朝代,能者多劳,都不是一句空话。
“徐疯子”本是杭州本地的一个书生,原本有些家底,但因多年苦读,且屡试不中,家里就越来越穷。
按理说如果不是读书这块料,那么做点小生意也挺好,但“徐疯子”是一根筋。一心只想考科举,为此不惜变卖家产,甚至举债读书赶考。
一连考了20年,连举人都没中,反而欠了一屁股债。最后无奈之下,托人向钱庄借了500两银子,想捐个官做做,也算不枉半生读书时光。
捐官是清朝自古以来的传统,据说首创是康熙,但当时是暗箱操作,可到了咸丰元年,太平军起义国库军费紧张。
咸丰下令公开卖官,七品知县明码标价4,000白银,500两大概能买个巡检或者驿丞,类似于基层公务员。
也许是钱不够,也许是“徐疯子”的运气太差,钱是花了,但官衣依旧没穿上,反而欠下了一笔巨债。现在知道为什么他的钱,别人收不回了来吧?
一路上胡雪岩都在考虑怎么跟“徐疯子”开口,用脚趾头想也知道,以他现在的经济情况,肯定是拿不出来这笔钱的。
可还没等他想出解决办法,就听到了前面传来一阵吵闹声,正是他要前行的方向。
走近一看才看到徐疯子被逼跪在一棵大树旁,三个大汉把他围在中间,一顿拳打脚踢。其中为首的一个恶汉,冲他喊到:“三天以内,你要是不连本带利还清70两银子,就一把火烧了你的破房子!”
原来是遇到同行了。胡雪本就是个热心肠,看到徐疯子受辱便上前阻止三个大汉,“徐先生是读书人,你们这样做太侮辱他了。”
为首的大汉眉毛一挑,“你算老几,敢多管闲事?这笔钱他欠了3年,你想出头的话可以,你帮他还。”
还没等胡雪岩开口,旁边围观的群众喊了一嗓子,“他是信合钱庄的伙计,也是来讨账的!”
三个大汉直接怒了,为首的那个一拳打向胡雪岩的脸,“你小子真阴险,叫我们不要逼债是想让他好还给你吧!”
一边说一边打,把满腔怒火全发泄到胡雪岩身上,胡雪岩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好人难做。他一面护着要害开口说误会,一面寻找逃走的机会。
趁一人不注意,向前猛的一撞,把人群撞开了一个缺口,撒丫子就往河边跑。刚好有一只小船停在河边,一个助跑跳上船,就让船家快开船。
好在船家是熟人,一看他这个样子就知道摊上事儿,竹竿一撑船就飘到了小河中间。留下三个大汉站在岸边对着他破口大骂。
那边徐疯子则趁机溜了,胡雪岩灰头土脸的回到钱庄跟老板交差。可第2天刚起床,他就听到了一个消息——徐疯子自杀了。
得,这下彻底变成死账了,胡雪岩忍不住感慨。但还是决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他让人收殓了“徐疯子”的尸体,并请人定制了一身寿衣、一口棺材,再雇人将他好好安葬,前后一共花了10两银子。
胡雪岩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将徐疯子的家当收拾了一一下,便宜卖掉了。
事后钱庄老板责怪胡雪岩没把那10辆银子拿回去抵债,但胡雪岩却诚恳地说:
“10辆银子对钱庄来说微不足道,但却可以买人心。我这样做是为了帮钱庄挣声誉,人们会念叨是信和钱庄帮“徐疯子”入土为安的,这会让他们觉信和钱庄值得信任。”
老板听完都忍不住给胡雪岩竖大拇指,从此以后,他对胡雪岩就更加信任了。甚至于死后直接把这家钱庄送给了胡雪岩。
而这则成了胡雪岩发家的第1桶金,他由此为起点,倒卖粮食、生丝、开钱庄、做实业,最终成了晚清第一首富。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一定有他的独特之处。对胡雪岩而言,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花自己一分钱,但却为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为自己攒下了信誉。
他有句名言,锦上添花的事留给别人,他只做雪中送炭的事。也正因此,他才能成为胡雪岩,成为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