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并起的乱世,一个充满战火和英雄豪杰的时代。与其他乱世不同的是,三国时期并没有像东周列国那样仍保留着仁义之风,也没有像五代十国那样完全礼崩乐坏。这个时期更为注重人才,因为在这个乱世中,胜负往往取决于手中拥有的人才。
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谋士,毕竟三国时期以谋臣武将尽展才华而著称。在武将方面,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四大都督;而在谋臣方面,曹魏有贾诩、郭嘉,蜀汉有庞统、法正,东吴有虞翻等。这些人在《三国演义》中都成为了耀眼的一幕,但却并非三国时期最关键的人才。
实际上,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是丞相之才。曹魏的荀彧、荀攸,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张昭、顾雍等丞相才是真正左右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诸葛亮可能被认为是谋士,但在实际情况下,他更多的是担任了丞相的职责。刘备进军蜀地时,诸葛亮镇守荆州,蜀汉拿下益州后,诸葛亮经常镇守成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曹魏的荀彧,东吴的顾雍等同样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为什么丞相之才如此至关重要呢?这源于东汉末年社会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在于豪强大族的迅速崛起。与刘邦争夺天下时萧何的职责有很大不同,东汉末年各地豪强大族崛起,成为动荡不安的最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割据势力需要的是能够镇守地方,稳住地方大族的人才。这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胜负较量。
很多时候,三国历史上出现地方大族联合反抗的情况。各割据势力必须能够与这些地方大族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在战乱中立于不败之地。荀彧、诸葛亮、顾雍等丞相出身于大族,他们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指挥,更是在后方稳固地方大族的支持,成为地方大族与手握重兵将军之间的桥梁。
与此同时,这些丞相所出身的大族也在与曹魏、蜀汉、东吴等争雄天下的霸主进行合作。荀彧出身颍川的大族,诸葛亮出自诸葛家族,与荆州的蔡、蒯等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顾雍则出身于江东大族。这些大族出身的丞相主动投身势力,成为地方大族与手握重兵的将军之间的桥梁,促成了他们之间的有效合作。
三国时期,表面上是谋士名将的天下。然而实际上,战争打的是钱,打的是后方是否稳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缺少这些丞相之才的诸侯纷纷被淘汰出局,最终三国时代天下大势成为曹魏、蜀汉、东吴这三家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