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在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中,我们被呈现了一个关于出身卑微的李卫如何在清朝时期凭借机智和勇气一路斗智斗勇,最终成为两江总督的传奇故事。然而,历史上的李卫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让我们一同追溯这位历史名臣的传奇经历。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他的前半生并没有显赫的业绩,30岁时才捐了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然而,李卫的家世并非电视剧中所描绘的卑微。他出生在江苏丰县的一个富裕地主之家,家有良田万顷。与剧中所言的出身低微形成鲜明对比,李卫在家族中属于公子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李卫的老父对他的不求上进感到头疼。李卫不喜欢读书,大部分时间只知道玩耍。这与电视剧中描述的李卫出生卑微有很大的出入。然而,正是在这个看似富足的家庭中,李卫展开了他的官场征程。
在康熙五十八年,李卫被任命为员外郎,从此踏上了政治之路。李卫文化水平不高,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在官场中凭借机智和勇气一步步崭露头角。他的升迁之路并非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家庭的贡献,捐献了30万两白银而得到了从五品的官职——兵部员外郎。
李卫的升迁之路在官场中并不寻常。清朝时期,科举制度是官员晋升的主要途径,但李卫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他在康熙年间,逢着国库空虚,政府征募军费,清廷便通过卖官的方式奖励捐献者,李卫正好因此获得了仕途的机会。
李卫的运气非常好,因为正值康熙帝留下的问题成堆,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李卫不仅有勇气去执行这些改革,而且被雍正皇帝所器重。康熙帝给雍正皇帝留下了一大堆难题,国库空虚、官场腐败成风、风气不正,亟需改革。然而,改革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对于这个时期的官员来说,李卫是一个有魄力的人,能够执行皇帝的意愿。
雍正二年,李卫被任命为布政使,负责管辖盐务。三年后,他被擢升为浙江巡抚,五年后成为浙江总督,成为清朝一品封疆大吏。这样的升迁之路在当时的官场实属不易。
在清朝时期,有一条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是很难有机会在翰林院和内阁任职的。尤其对于汉人官员,这样的限制更为严格。然而,李卫却成功地越过了这些限制,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器重。他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使他逐渐跻身于清朝的高层。
雍正十年,李卫被任命为刑部尚书,授予直隶总督,并负责提督以下并受节制的职责。这意味着李卫的影响力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升迁不仅是对他个人勇气和智慧的认可,也是对他在政治和军事改革中所作出贡献的嘉奖。
然而,李卫并非是唯一获得成功的家族成员。他的长子李星垣在武举考试中表现卓越,被授予二等侍卫职位,最终晋升为两广总督。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因被牵涉到贪腐案件中而被判处斩监侯的罪名,这也是对清廉官员的一次打击。
李卫的其他四个儿子在官场中的表现则各有千秋。次子李星聚因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知府,但未能有太大的出息。三子李星灿仅混得一个小州判的职位,而四子李星宿则历任知府、督粮道等职务。至于五子李星福,则在历史记载中并无太多记载。
综合而言,李卫及其家族在清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他们的成功既是个人勇气和智慧的体现,也是时局和机遇的结合。然而,家族中的一些成员最终也因贪腐而蒙受沉痛的代价,这也是清廉官员在官场中面临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