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一位考生,抱着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康熙说:状元就是你了
迪丽瓦拉
2025-07-02 01:33:23
0

常言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国家所以兴隆也

江山社稷要想兴旺繁盛,明君与忠贤能臣缺一不可。

而纵观古今,无论一个国家处于怎样的政治形态,在官吏的选拨上都各有严苛之处。

这是因为选官制度直接决定了能否将天下能人才学之士送达天庭,进而使贤能之人成为皇帝的肱骨之臣。此事对国势兴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严选官吏也广泛受到历代帝王倍加重视。

而历史长河不停更迭的选官制度中,凭科举考试择优录取的选官制度是最接近现代社会人才选拔的一种形式,也最为公正。

但古代科考与现代考试考生不可携带任何物件入考场的规定不同,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考生抱着一麻袋馒头参加殿试……

诗礼世家子弟,皇帝钦点的饽饽状元

这位抱着馒头应考的学子名为李蟠。

李家世代书香,李蟠的祖父和父亲分别为举人和拔贡,天资颇丰的李蟠从小在世族家风的熏陶下不仅在才学上出类拔萃,而且为人处事也是清明正气。

这本该是为世人所赞誉的端方君子之风,但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一入仕宦深似海。为人正气不屑斡旋的李蟠在决心开启科考仕途之时,命运就已经在暗中谱好了过刚易折的结局。

起初,年轻气盛的李蟠信心满满地入泮为博士弟子,而立之年后中举更是春风得意,所以直至不惑之年依旧不错过每次科考的机会。

古代参加科考的考生进考场前,也与现代各级各类考试的入场核验程序类似。考生需要接受考场工作人员的“安检”,确保没有携带与考试有关可能引发作弊的物件,核验通过后考生才被允许进入考场。

而与现代略有不同的是,由于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全国各地的考生进京赶考的过程旷日持久,所以他们的考袋里除了笔墨纸砚等考试相关文具,还需另外备有吃食、衣物等生活起居必需品。

古代考生抵达考试地后,在考试期间吃住都被安排在候考区,即贡院,这里是与外界隔绝的,考生一旦进入直到完全考完才能出去,时间少至几日多则十数日乃至月半。

所以,足量的吃食和用以适应天气变化的衣物铺盖等,也很重要。毕竟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才能将数年寒窗苦读的学识都在考试中展现出来。

李蟠自然也熟谙其中的道理,他从家乡江苏徐州前往京城参加考试,在随行行李中带了许多馒头用以充饥。

当时李蟠凭借过人的才学,在同期学子当中脱颖而出,他认为馒头作为干粮既能饱腹、又不易腐坏,好储存,所以考试期间他一直随身带有馒头。

饶是这样,李蟠却还是因饥饿在考试中闹出了乌龙,原来,他随身携带的几十个馒头很快就吃完了。

饥饿难耐的李蟠担心自己这般状态会影响到考试结果,于是再三权衡只能壮着胆子向监考官寻求帮助。

监考官都是贤明爱才之人,他们虽然对这位考生的行为感到有些古怪,但还是妥善地帮考生解决了问题,使其得以顺利完成剩余的考试内容。

渐渐地,李蟠与馒头的故事不仅在同期考生中口口相传,而且还广为朝野内外所知晓,自此馒头也就成为了李蟠的个人标签。

随后,李蟠等几位在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学子得到康熙皇帝召见,康熙帝对李蟠的馒头之名也有所耳闻,在考察学子们的才学完毕之后,康熙帝还特意向李蟠问及馒头一事,李蟠也将自己与馒头的渊源如实道来。

康熙帝这才了解到,原来这名学子虽出身书香世家,但家境却并不富裕,从家乡到京城的迢迢应考之路走得不容易,随身携带的也只有馒头这样价廉易储存的吃食,与其说馒头是其最爱吃的,不如说是一个寒门学子深思熟虑的高性价比之选。

皇帝深感李蟠是个书中有足乐而不在意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难得贤才,后来在殿试中,康熙提问军事政治等方面问题时,李蟠也是应对自如,对国家上下一应大事都答得井井有条

康熙帝心下大悦,认为李蟠人品贵重且学识渊博,于是便钦点其为状元,李蟠最终以一甲进士第一名的最终成绩被授官翰林院修撰,并因馒头一事有了“饽饽状元”之名。

据悉,李蟠更是徐州地区明清两朝唯一一位文状元,可想而知其学识成就在家乡地区的含金量之高,这也就不难理解“饽饽状元”之名与李蟠本人的状元事迹为何会在朝野民间广泛传播开来。

时至今日,徐州丰县仍有李蟠的状元碑园和纪念馆,他的故事也历经代代传承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桩时代美谈。

仕途昙花一现,遭流放后返乡著书终老

然而,好景不长,43岁入仕青云直上的李蟠当时根本不曾预料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如烟花般绚丽高调却也如烟花般易逝,短短两年后,李蟠便迎来了仕途重大转折。

那时,李蟠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他从不久前的应考学子摇身一变成了考官。

身份虽变但为人处事之正气始终如一,刚正不阿的李蟠丝毫未同企图贿赂的权贵沆瀣一气,而是谨守规矩,按学子真才实学来为朝廷选拔人才。

这于那些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子弟是无上福祉,但一些落榜子弟却心生愤恨。

这些人非但不自我检讨再接再厉,反将失败怪罪在清风亮节不予行方便的李蟠头上,并有人凭空捏造李蟠徇私舞弊的罪名。

谣言愈传愈夸张,甚至还传到皇帝耳中,康熙帝命内朝廷大臣将李蟠在乡试中点中的举人进行新一轮复试,结果这些考生无一落榜,证明确是有真才学之人,这也为李蟠正了名。

谣传虽不攻自破,但民间流言和因此衍生的书籍剧目已闹得满城风雨,李蟠最终还是受到影响被流放,三年期满后才蒙赐故里。

经此一事李蟠再无心政事,即便康熙帝南巡还欲再次起用他,但无意再仕的李蟠已然决定终生不再做官,他返回故里,余生20几年将满腔的热情和学识都投射在著作上。

雍正六年,李蟠寿终正寝,终年七十四岁,在当时已属福寿高龄。

李蟠生前清白蒙冤但始终保持一腔正气,仕途遭挫后及时抽身离开,最终保全了自身,得享吟诗作赋的惬意晚年,死后得以长眠故乡,也算是得了善终。

后来约在李蟠死后八十多年,如李蟠一般同样饱含清正气节的官员蒋攸通晓旧史后查清当年之冤情,为这位前辈写传澄史。李蟠身后之名彻底得以匡正,再无半点欲加之罪的污点残留。

从风头无两的“饽饽状元”,到短暂仕途后蒙冤,再到即便清白得证仍遭流放,流放后彻底告别仕途醉心诗词著作搞学问,李蟠的政治生涯不乏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

而经历沧桑最难能可贵的是,昔日殿试中那个抱着一麻袋馒头的朴实学子在宦海浮沉中仍然坚守初心,丝毫未曾被官场腐败的歪风邪气所侵蚀,他终其一生都在诠释君子品质之高风亮节,是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明朝的张居正在生前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一切为了国家的大局而着想。但是死后却被皇上抄家。黄仁宇在书中写...
原创 庆... 庆历七年,杭州闹饥荒,饥民饿死街头,王安石收受贿赂放任米价上涨6倍不但没获罪,反而得到百姓拥戴和朝廷...
原创 狄...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狄仁杰是与武则天的面首们冰火不相容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但是细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开...
原创 被...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以匈奴为代表的蛮夷民族基本上是被六国狂揍。到了秦朝,蒙恬30万军队北逐匈奴700里...
原创 武... 女皇武则天前夫是唐太宗李世民,二婚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她的角色从长辈转换为同辈,过程并不复...
原创 满... 不少人认为,清朝入主中原是捡了大便宜,如果明朝没有内部的农民起义军捣乱,没有天灾人祸赶到一块儿,根本...
原创 满... 许多人都很惋惜明朝的覆灭,然而一个朝代的国祚没有人可以更改,发生的事情自然有他的道理。明朝末年,内忧...
原创 松...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一年后,远在吐蕃的松赞干布也早逝,公成公主25岁,没留下一儿半女,她在吐蕃...
原创 在... 慢慢历史长河中,大明王朝276年,共有16位皇帝。 大明是个极富争议的朝代,好坏参半,奇葩的故事一抓...
原创 秦... 道路是经过人们的行走而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其他各国也和秦国一样,各有其交通道路的系统,但车辆轨距互...
原创 赵... 在公元960年,赵匡胤奉命出征,当部队到达变凉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事件,这件事情被称之...
原创 “... 提到杨震,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四知”的故事。 公元110年,荆州刺史杨震接到调令,要他去东莱当...
原创 热... 公元644年,隆冬,大雪纷纷扬扬,大明宫偏僻的一个门口,一个女子抱着自己的孩子在雪夜中独行,数月前她...
原创 玄... 武德九年,长安城外,房玄龄和杜如晦隐居的宅院,来了一个客人,他叫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满脸杀气,他拿出...
原创 吐... 凡成大事者,未有超凡之才,亦必有超凡之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让我们感觉他们能够轻易成功的人,...
原创 大... “灯下黑,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子”。这样的一句话放在哪一种地方都适用,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话的真实性,还因...
原创 如... 中国的历史很悠久,保守估计有5000年,中国的姓氏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并且数目众多,据不完全统计,...
原创 面... 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历来颇有争议。是他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唐朝推向了顶峰;但也是他亲手把唐朝推向了灭...
原创 武... 萧淑妃原本是高宗最宠爱的妃子,以至于他敢于直接向王皇后进行挑战。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确受宠,王皇后不受宠...
原创 为... 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没有永恒的家族,没有永恒的富贵。东晋从司马睿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