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清朝入主中原是捡了大便宜,如果明朝没有内部的农民起义军捣乱,没有天灾人祸赶到一块儿,根本就没有清朝什么事儿。
真的是这样吗?清朝能够入主中原靠的仅仅是幸运吗?
其实不然,当时在中国主要有四个政权:其一,传统的、占有主导地位的大明王朝;其二,崛起于东北的女真人建立的满清政权;其三、其四是农民起义军政权,分别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
评判一个国家或政权是否强大,不单单要看军事实力,还要参考其他因素,综合实力才是各政权间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政权,到底谁更有统一全国的资格和条件。
首先,占有主导地位的明朝,是个“虚胖子”。
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明朝虽然是原始的、主导地位的老大,但明朝内部的混乱,是造成明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崇祯皇帝政权,内部尔虞我诈,大臣与大臣之间斗得热火朝天,大臣与皇帝间仍然勾心斗角、相互算计。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除掉了魏忠贤,但他却无法抑制东林党势力的膨胀,致使党争不断。
代表大地主、大富商利益的东林党人,降低和取消了大量商人和地主的税收,致使国家财政更加紧张,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问题,他们把税收强加给底层贫困的农民。
这直接导致底层百姓无法生存下去,明朝内部的争斗直接转嫁为大规模、不间断的农民起义,明朝政府疲于应付,问题更加严重,内忧外患下明朝最终灭亡。
再看看南明,面对大顺政权和满清的双重压力,弘光政权不说痛定思痛,内部仍然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
弘光政权灭亡后建立的隆武政权与鲁王政权同样争斗不断,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宣告灭亡。
最后由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投靠的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争斗,直接导致了南明政权失去最后翻盘的机会。
明朝以及各个南明政权,政权间争斗不止,政权内部同样争斗不止,窝里斗,怎么能安内攘外?内斗注定了明朝没有翻牌的机会。
其次,农民起义军大顺和大西政权,是个“新生儿”。
李自成的农民军看似轰轰烈烈发展迅速,但是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其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正确地去经营突然建立起来的政权。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主要领导人,以农民为主,政权刚建立不久就推翻了大明王朝,而他们自己的政权结构还不够完善,各机构的管理人员能力也一般,很多都没有经验,无法有效的管理国家。
这直接导致了大顺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旦失败,很难迅速调整,很难迅速地拿出有效的办法,进而导致一连串的失败。
大西政权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实力更是不如大顺政权。
由农民起义军建立起的新生政权,短时间内还无法适应对国家的治理,直接导致政权的“脆弱性”。
最后,满清虽是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政权,却很“完善精悍”。
满清政权在明朝灭亡时,已经建立了半个世纪,经过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两代君主的治理,在与明朝几十年的斗争中,学习了明朝的很多经验。
在军事上,清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八旗制度;在政治上,从后金到满清,政府机构日趋完善;在外交上,逐步打败蒙古、迫使朝鲜臣服,孤立明朝,有越来越完善的政权机构和成熟的策略。
虽然清朝内部也曾出现多尔衮和豪格对皇位的争夺,但最后达成一致,内部的争斗没有演变成激烈的内耗。
在战略上,清朝早在入关前,清政府就确立了取代明朝、一统中原的战略目的;而李自成直到打到北京城下了,还想着当西北王,没有取明而代之的心里准备;明朝对待清政权和农民起义军,却始终犹豫不决,时而剿灭、时而招抚。
所以,从明末清初这几个政权内部的情况对比来看,满清政权准备最充分、目标最清晰、领导班子最成熟完善,最有资格和条件统一天下。
任何幸运的背后,都有万事俱备的努力。国家和政权是这样,团体和个人同样如此。
你总羡慕人家多么的幸运,却不知道人家为了这个幸运私底下做了多少努力和准备。
一言以蔽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对此,大家怎么看?
国事如家事,历史也是现实,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津城沐雨认为真正的历史,都能从中看到今天仍然可用的经验和知识。如果你也这样认为,欢迎随手关注,更多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明史》,《南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