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78年3月,建州女真忘了12年前差点被灭族的伤痛,再犯大明边关。
西厂“厂公”汪直上奏明宪宗朱见深道:“陛下明鉴,建奴忘本。必须起大军征伐,得给其长长记性!”
于是,明宪宗开武举,纳勇士,壮大京营。
3个月后,命汪直为监军,受其“便宜行事”旨意,率大军前往辽东处置边务。
1479年,建州女真屡犯边关。汪直与抚宁侯朱永、辽东巡抚陈钺率大军一路攻城拔寨,一直杀到建州老营城下。
此时,女真内部矛盾爆发。一部分首领要坚持抵抗到底,另一部分人想与明朝谈和。
汪直抓住机会,在派鸿胪官进城谈判时,埋伏猛士夺取了城门,一举摧毁了建州老营。
在汪直发给皇帝的捷报中写道:奴大败,斩杀695人,俘虏480人,缴获牛马盔甲兵器无算。
因平建州大功,朱永升爵保国公,陈钺升右都御史,汪直加俸36石。
从这次论功行赏中,也可看出明朝廷对文臣、武将和宦官不同的待遇:
朱永是功勋武将,由候升公,爵位虽然已经到达了武将的巅峰,但实权并没增加多少。
陈钺是一省文臣之首,由边臣升调中央大员,可谓进了“一大步”。有了这番过度,为晋身一部尚书或朝中阁老铺平了道路。
汪直因是宦官,所以不能升爵,只能加俸,所以连加了3级(12石为1级)了事。
明宪宗朱见深不想“寒了”汪直之心,所以给予其补偿,那就是由他总督京城12团营,为这位心腹太监开了宦官掌禁军的先河。
有人看到这里,会提出疑问,派出数万大军出征,总共杀伤俘虏了不过千余敌人,这也叫“大捷”?还值得这样隆重的赏赐?
有这样看法的人,是对明朝“赏功”制度不太了解。明代的军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首功,就是按砍下敌人的首级算功劳。
这是从秦国延续下来的血腥传统,虽屡被诟病,但却简单直接,一直被武人所崇尚。
明朝的首功,一般按照敌人所在地域不同,划分为北虏(蒙古和女真)、西南番(藏、回、苗等)、倭寇(日本浪人和海盗)、国内反贼(天灾引起民变)四等,分别给予不同的奖赏。
其中北虏和真倭的首级最值钱,一颗30-50两(时期不同,价格有变动);西南番10两左右;而国内反贼仅有1-3两不等(到了明末,10颗也不值一两银)。
2、战功,分为奇功、头功和次功。一场战役(战斗)下来,只要是胜了就算功劳。
明朝的战功不同于首功按人头记功,而是看战场的表现来定功劳。
做出“斩将夺旗”等行为,奠定战场胜势的都算奇功;奋力作战、勇于争先的算是头功;能跟随作战且表现平平的,虽说无功劳,但有苦劳,就给定个次功。
比如成化年间,蒙古人攻打宣府管辖的柴沟堡(边境一个驻军的小寨子)。
战后,从宣府督战太监到各级将官全有赏赐,柴沟堡内大小军官55人(最大是千户,最小是小旗),均官升一级,剩余935名士卒都有银钱赏赐。
从奖赏上看,还以为是取得了一场了不得的大胜,而实际上此战一共才斩获9个首级而已。
这还算是比较“谦虚”的,更甚者还要看弘治年间的一场闹剧。
公元1505年6月,蒙古部落袭扰大同。战后论功行赏,呈报的有功将士有12000多人,都指挥使蓝敬等1562人升官,其他获赏银不等。
最后,还是一个大臣看不下去了,上书皇帝痛诋“冗滥极矣”。数万大军与敌鏖战3个月,花费50万两军费,结果才砍了12颗脑袋,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看完以上两例匪夷所思的,再来对比一下明史中大书特书的宁远大捷。
《明熹宗实录》记载:宁远捷功,奴夷首级269颗,俘虏1人,投降17人。
相比而言,厂公汪直取得的战绩,用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汪直传奇的一生。
1467年,作为叛乱瑶民的后代,被净身进宫侍奉万贵妃。
1477年,15岁左右成为西厂提督。
第二年开始,替皇帝掌兵,征伐女真和蒙古,屡战屡胜。
因率军奇袭蒙古达延汗老营(达延汗仅以身逃,达延汗的妻子蒙古传奇女英雄满都海战死),击溃蒙古屡次犯边,宪宗直接给汪直加俸300石,创有明一朝纪录。
20岁出头,被朝中大臣弹劾,被贬南京御马监。汪直走后不久,大同守将消极防御,后又中达延汗诱兵之计,一战伤亡数千大明精锐,连军事重镇大同都差点丢了。
明宪宗才后悔不该听朝中庸臣谗言调走汪直,可为时已晚。
如果汪直不是太监,而是武将或者文臣,他就不会遭到朝中大臣不断地攻讦,实际上他的功绩足以封侯拜相。
可是在史书上,对汪直的评价却很低,明史称其为“四大奸宦”之一。
纵观其一生,汪直少年得志,掌权后除了对犯有罪过的士大夫手段狠辣之外,并无多少恶迹,相反他还是一个文武全才的能宦,性格上还有点刚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