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是如何演变的?
迪丽瓦拉
2025-07-02 20:33:47
0

小时候常听人讲起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说是骊山老母为了照顾有才华的年轻人,专门前来启迪劝勉李白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并且后人为了证明事情的真实性,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境内的象耳山和磨针溪当作故事发生的场景。

祝穆《方舆胜览》记载:

象耳山:在彭山县。有杨祐甫《十事记》,……五曰太白书台,有石刻太白留题,云:“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妪自言武姓,今溪旁有武氏岩。

整件事情后人描述得有鼻子有眼,宛如真相,但事实上,这件事与其把它看成历史溯源,不若当成一个劝勉他人坚持不懈、勤奋好学编纂的故事来看。

李白的传奇很多,磨针这件事委实是假的,现在的我不会相信《方舆胜览》中记载的这件故事。

关于李白的事迹,在古今文化圈里都有一大批粉丝,他们为了表达偶像的神奇,往往会写出许多神异的场景为自己偶像安排一个类似于“某某星转世”的消息。

像李白这样的顶尖流量大V,他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加之古人很吃某某神仙祝福这一套,顺理成章的,李白也成为了传闻中被骊山老母祝福的人之一。

“铁杵成针”这个典故的争议古来有之,一般是主角是真武大帝还是李白两种,其中明清时期的文人受到祝穆影响,也拿捏不定,所以往往同一个人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会出现两个版本来。

但无论是哪一个版本,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也只有在作为故事时,我们才姑且当它可能,毕竟它更多是教育意义。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皇... 这天晚上,夜色如墨,北风阵阵掠过。而这时的奉天殿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明朝祯皇帝朱由检露听到喜报,...
原创 刘... 三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龙争虎斗的年代,被无数次的进行文艺创作或者游戏IP改编。文艺作品有闻名遐迩的...
老照片 1983年哈萨克斯坦彼... 一组1983年哈萨克斯坦彼得罗巴甫尔的苏联明信片。 彼得罗巴甫尔是哈萨克斯坦北哈萨克斯坦州的首府,...
原创 1... 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1971年林总大漠坠机后,许...
原创 梁... 随着宋江成了水泊梁山之主,聚义厅108好汉也跟着横空出世。在群豪的推举之下,宋江坐上了聚义厅的第一把...
原创 第... 乱世出英雄,在一个国家最为危险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许许多多迎难而上的英雄,他们的身体就好似铜墙铁壁...
原创 白... 前言 白马之战,关羽单骑斩颜良,这一幕成为三国历史中的经典瞬间。 然而,颜良究竟是如何在万军之中被关...
2023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开幕 浙江在线7月3日讯(记者 林云龙)7月2日,“发现杭州——2023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在浙江省博物馆...
原创 都... 在影视剧中,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一个官职,那就是县令,同时还会给其冠以一个非常卑微的称呼,那就是七品芝...
“星睿科技·百集纪实”第九集:... 在千年的时光流转中,中国河南省的开封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悠久...
原创 泰... 就在日本举办了德仁天皇的登基仪式不久之后,泰国也举办了国王的登基仪式。泰国现在的国王名字叫做玛哈·哇...
原创 八...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先后组建过2个第4纵队,那么这2个第4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分别是谁?第一支是由12...
[BBC]纪录片《纳粹警示录 ... 纪录片部落官网分享: 纳粹警示录,一部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历史纪录片,以六集的篇幅,深入探...
原创 万... 一日,万历皇帝去慈宁宫请安,见母后不在就临幸了一个小宫女,谁知,小宫女一次就怀上了龙种,太后知悉后十...
原创 他... 大家都知道历代王朝在总结前朝覆亡的经验教训时总会矫枉过正,比如西汉认为秦朝覆灭是因为不分封宗室为诸侯...
原创 雍... 根据后人的概括,康熙晚年九子夺嫡衍生出的八阿哥党成员有:八阿哥胤禗,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这些人,当...
原创 杜... 北宋末年,最早梁山泊的创始人杜迁排名第2,宋万排名第3,为什么最后俩人在108将中排名却是82和83...
原创 雍...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历经二十多年,经久不衰,除了剧集确实优秀以外,也离不开大家的不断造梗。...
顺义访古|康熙4次驻跸顺义大东... 康熙皇帝4次北巡,返回紫禁城前的最后一站,都特地绕一下,来顺义县大东庄,并留宿在海岛寺。 康熙三十年...
“破天荒”也源自科考? 明代文学家张岱《夜航船》卷六中专门收录许多有关科考的精彩“段子”,如今读来既“涨知识”,也令人忍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