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死后,有4位大将可防朱棣,为何朱允炆一个也不重用?
迪丽瓦拉
2025-07-02 20:32:35
0

提及明朝想必无数人都会追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名言,字字泣血与悲壮让人倍感凄凉,作为曾雄霸一方的强国明朝并非没经历过磨难。

每一个国家在建立初期皆会饱经风霜,不只是在于前朝遗留下来的糟心事急待根除,更是因为新的国家诞生政府与百姓的信任桥梁尚未搭建。

国家的强大终究需要依靠群体的凝聚力,一旦民族凝聚力不复存在,那么等待民族的未来必定是一片黑暗,深陷晦暗之中或许算不得难事。

可若是试图从泥潭中重新站起来,这对于国家与政府的考验会节节攀升。

为何再如何政府也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百姓对政府失去信心国家前行的脚步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一来偌大一个国家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

久而久之百姓不再对政府的指令言听计从,政府面对广大百姓更加会力不从心,这种恶性循环如烈风般席卷了整个社会之际,国家发展就会变为一场空谈。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早早看到了这一问题,身为草根的朱元璋更能与平民百姓共情,同为一个阶层的人心中共鸣自然会很多。

朱元璋的确开创了宏图伟业,甚至将明朝未来引向了高峰,奈何人总有离开的一天朱元璋也并非例外,在朱元璋驾崩前为朱允炆留下的4员猛将,朱允炆竟一个人也并未重用。

帝王手段天子一怒

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的处境绝算不上安全,身边的潜在威胁因素比比皆是,例如一直对他虎视眈眈的朱棣,继承皇位这条道路上总是充斥着血腥味。

既然能力克一众强悍对手坐稳皇帝之位,这本身就代表了帝王的手段足够铁血,天子一怒血流成河绝非说说而已。

历史上多少则典故都在印证着这句话的玄妙之处,朱元璋的称帝秘史已足够令人瞠目结舌,成就霸业并非依靠纸上谈兵便可达到目的。

朱元璋年幼时期纵然不曾有幸系统学习过帝王心术,丰富的阅历才是朱元璋获胜的杀手锏,朱元璋身后的万千百姓便是他的底气。

事实也证明百姓相助朱元璋登上皇位,这个选择同样是挽救了他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上位后的朱元璋确实没有让天下民众失望。

相比起前朝的末代帝王朱元璋的横空出世,很显然成为了当时百姓心中的一道圣光,朱元璋的出现使得百姓看到了末日结束的期望。

不论朱元璋的过往是如何令人担忧,毕竟没能生长在皇家的帝王眼界与见识并无保障,这样的朱元璋自然而然也会被人所怀疑。

为了抹去民众心底的不确定,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改变现状,终于成功扭转了百姓先前的忧虑心态,朱元璋因此摇身一变成了万人的救世主。

当然这份殊荣朱元璋也担当得起,朱元璋的谋略与远见不输历史中的任何一位杰出帝王。他即明白为君深得民心的重要性,同时还对生命与平头百姓所产生的能量有着敬畏心。

朱元璋身在帝位却并无荒谬奇葩的喜好,这亦是朱元璋一生政绩能够名垂千古的奠基,往往就是这样一位千古帝王,面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数度疼痛。

朱元璋的孩子之中才情与胆识能够超越他的寥寥无几,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又如何不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奈何现实情况将他的美梦击碎。

朱元璋的目光又投放在了孙子这一代,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孙子朱允炆,在朱元璋明明都为其安排妥当后,居然还能被叔叔朱棣反将一军。

对皇位的觊觎奇才耿炳文

朱棣对皇位的觊觎并非一日两日,这般危机四伏的环境下朱允炆的判断力却出了错,朱元璋留下的四员猛将在朱允炆手中变成了清闲之人。

朱允炆也不知是因为什么才放弃了这些猛将,朱元璋登基后斩杀了不少实力强劲的武将,但幸存下来的将领足够辅佐朱允炆。

首先就是格外憋屈的战场奇才耿炳文,此人善谋善弈对于战术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围剿朱棣期间耿炳文的策略明显是不支持速战速决。

耿炳文怕的就是出手速度过快会让朱棣抓住机会反攻,哪知道耿炳文的缓兵之计落入朱允炆眼中,破天荒成了实力不行的写照。

朱允炆越发不相信耿炳文在军中的名声,争夺战已经打响君臣关系却有了裂痕,在本就要谋反的朱棣眼底这便是天降的好机会,果不其然耿炳文的预判接下来应验了。

而一直在固执己见的朱允炆反而傻了眼,耿炳文看着本不该失败的计划心中百般不是滋味,靖康之难导火索的帽子倒是扣在了耿炳文头上。

其次就是盛庸与瞿能,两位皆是明朝名声响亮的沙场悍将,他们都跟错了主子将性命丢在了无能的路上,他们具备着一举拿下逆贼的实力,形势方面亦能够保证朱允炆占尽优势。

可就是因为主帅的迟迟举棋不定,导致两位名将眼睁睁看着良机从眼前划过,如此结局倒不如直接来一次败战更痛快。

还有深陷于各方势力猜忌的宋晟,这位将领的遭遇要比前三位无奈得多,宋晟的经历诠释了何为君要臣死而臣不得不死。

宋晟的军事才能使得他走到这个位置,却没能想到战事胶着之时被打上了可疑的标签,宋晟的忠心并非无人看在眼底,但权力的角逐下臣子忠心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朱允炆为确保宋晟没机会与朱棣勾结,直接弃用了这枚闪闪发光的金子,这四位鼎鼎有名的大将被朱允炆贬低得一无是处。

帝王心术所谓的高级指的是用人计谋,以及平衡朝堂各方关系的雷霆手段,所以如何分辨是敌是友于帝王而言,乃是会贯穿一生的必修课。

决定的败笔明辨是非

今时今日再看朱允炆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种种决定后的败笔,在于不能够很恰当地保住现有优势。

起码朱允炆不该让私人恩怨在那时穿插进战事中,如此一来即便是秦始皇在世也不可能明察秋毫。

朱允炆用主观决定代替了客观决定,从而令他丧失了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可能是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太想做出一番事业,这一点在朱允炆与耿炳文的对弈中也有所体现。

耿炳文的建议落入朱允炆耳中,没能起到半点正向的积极作用,相反却挑起了朱允炆的薄怒,他才是帝王耿炳文只能听命于他,是这种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造就了他的失败。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嘴...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先烈用泪血赢得革命的胜利,他们舍弃至亲骨肉、缠绵爱情的个人情愫,...
原创 同... 天下的治理从来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事情,每个国家的国君,都会有一个谋士和军师一样的大臣存在,虽然封建社会...
原创 明... 明末时期,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外有满清大军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许多明朝大臣不是想着如何报国,反而都...
唐太宗的治国传奇:贞观之治的辉... 唐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而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帝王之星。他所铸就的贞观之...
文化中国行丨看明代“世界地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经略海洋”悠久历史。从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量海贝,到宋元时期载满龙泉青瓷的圣杯屿沉...
原创 南... 南北分治:侯安都得胜而归,陈霸先三年驾崩 那周迪因余孝顷未退,乞援邻郡,高州刺史黄法某,吴兴太守沈...
原创 罪... 另辟捷径的康泽 康泽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毕业生,从资历来说,并不算深。不过他的运气不错,在黄埔军军校读...
杭州考古有哪些新发现?浙博的新... 对于古人的生活,我们有很多想象,回答这些问题最直观的是田野考古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澎湃新闻获悉,近年来...
为何说蒙古西征为欧洲带去了东方... 蒙古西征,作为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影响深远而广泛。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服战争中,蒙古帝国不仅...
原创 亮... 亮剑中,李云龙与赵刚相继自杀,仅此人活到最后,原因其实很简单 读者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编的百家号“...
原创 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国时期,能人辈出,各路豪杰纷纷登场,也许这位豪杰大家没听过,那就是张鲁,这个人...
原创 马... 文|无知小生 编辑|无知小生 前言 大家好,我是无知小生。众所周知,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过程当中最...
原创 总... 我们在阅读一些书籍或者史料的时候,经常会被那些官员的职位弄得一头雾水,心里就会思考:这些官员到底是管...
“拿破仑”此次到济南带来了哪些... “从平凡到非凡:拿破仑与法兰西的变革时代”展将于7月6日在山东博物馆拉开大幕,这个来自法国的重磅展览...
原创 由... 论及魏晋文学,就不能逾越建安文学。即便考察中国文学的发展,依然绕不开建安文学,建安文学值得我们大书特...
回顾全球“唯一”没国籍的民族:...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支鲜为人知的民族,他们的一生几乎都与大海为伴,过着与众不同的水上生活。 甚至这...
原创 这... 在江苏常州,有一位许先生,他手中握着一枚承载着家族历史与深情的丙午户部川字版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这枚...
原创 《... 98年上映的央视版《水浒传》,当年便创造了收视奇迹,延续了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辉煌。 这部电视剧虽...
“我会一直耕耘在田地间”——记... 【人物名片】 陈定全,男,汉族,1950年出生,1977年参加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昭...
原创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到奢侈是非常容易的,但从奢侈到节俭就十分的困难,一个小朋友都懂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