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先是利用喝醉酒的机会来了个黄袍加身,从而登上皇位。当上皇帝之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受到他人挑战,他又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
待自己的皇位坐稳,他又娶了一个比自己儿子还要小一岁的漂亮妻子。这个妻子宋氏不仅长得国色天香,而且贤惠睿智,可宋氏刚当上皇后不久,赵匡胤就突然暴病而亡。
赵匡胤去世那一年宋皇后年仅二十四岁。谁都知道,继位的赵光义是个禽兽不如的家伙,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是不择手段。那么,赵光义如愿以偿当上皇上后,他会对自己既年轻又美丽动人的嫂子,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吗?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
赵匡胤原来是周世宗的手下。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之功,因战功卓著被周世宗提拔为殿前都点检,让他负责管理军队中最精锐的禁军。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个职位是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兵权,对自己今后的前程益处多多。
周世宗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后成功坐上了皇位。周世宗是一位有为的皇帝,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振兴和发展农业,一心想让国家变得国富民强。
周世宗虽有雄才大略,但不幸英年早逝,他去世时年仅三十九岁。他在位总共不到6年,正是这短短的6年,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为赵匡胤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
周世宗去世后,按照遗诏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此时,赵匡胤还在掌握着禁军的兵权。由于皇帝年龄幼小,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朝中那些掌权的大臣对他也不在乎。
而此时赵匡胤身边众多生死与共的弟兄们,都希望赵匡胤能够成为皇帝,统治天下,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赵匡胤就是不点头。
无奈之下,这些士兵们想出一个办法,他们找了一个借口约赵匡胤出来喝酒,并趁机把他喝得酩酊大醉,然后直接给赵匡胤加了一件黄袍。赵匡胤从醉酒中醒来,看到自己成了皇帝,于是只好接受,随后赵匡胤就把国号从周改成了宋。
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但是他一生中失误最大的事情是在选择王位继承人上面,这是为什么呢?
赵匡胤登基后,他的老母亲还不到70岁,身体十分硬朗,他这位母亲那里都可以,就是对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非常宠爱,甚至说是溺爱,她恨不得将赵匡胤的王位拿过来送给自己的小儿子。但考虑到赵匡胤在朝中的势力强大,他的老母亲只好作罢。
尽管老母亲没有逼他让位,但她要求赵匡胤日后将王位传给赵光义。依照正常程序,王位一般是传给自己的子孙。如果皇上没有子嗣,才会传给兄弟和其他人。那时,赵匡胤已经有了儿子。比如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比皇后还大一岁,小儿子赵德芳比宋皇后小七岁,但也十七岁了。
赵匡胤从内心来讲,他觉得皇位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母亲经常在他面前唠叨个没完没了,再加上母亲年纪也不小了,为了不让母亲为此絮絮叨叨,赵匡胤随口答应了一声,想安慰或应付一下母亲。同时,由于他国事繁忙,他也没有抽出时间对两个儿子在继承王位方面进行训练。
赵匡胤最大的失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寿命,反而低估了母亲的寿命,他的母亲直到80多岁才去世。在母亲健在的日子里,赵光义在母亲的庇护下已经在朝廷中发展了很多自己的势力。
母亲去世后,赵光义就有谋取皇位的倾向,再加上赵匡胤准备把国都迁往洛阳,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众大臣转而支持赵光义。
公元九七六年冬天,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汴京城下了一场鹅毛大雪。赵匡胤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想着自己与赵光义是一母同袍,情同手足,可弟弟为什么要跟自己争夺王位呢?面对自己的亲兄弟,自己该怎么办?
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和弟弟认真的谈一下,想到这里,他翻身下床,连忙命人请弟弟赵光义到宫里喝酒。赵光义到了之后,赵匡胤热情地请他坐下喝酒,然后所有的宫女都被赶走了,屋子里就只有兄弟二人。
三杯酒下肚后,赵匡胤开口说:“弟弟,你过去跟着我南征北战,也受了不少罪,没有你的帮助,我也当不上这个皇帝。谢谢你。”赵光义闻言,面带不悦地说:“以前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我就想你以后怎么安排?”
赵匡胤不解地问:“以后什么事?”赵光义紧接着说:“你的皇位呀,我听咱娘说了,你答应在你之后,把皇位传给我,你说话可要算数。”赵匡胤说:“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都是传于子孙,没有传给兄弟这一说,你这不是为难哥哥吗?”赵光义生气地说:“我不知道也不管什么历朝历代的规矩,你当时怎么答应咱娘就怎么办!”
站在外面的人仿佛看到了兄弟二人拉扯的动作,还听到了大厅里铁器锤击的声音。赵匡胤甚至对弟弟说:“好了,好了。”随后,大厅里便恢复了平静。
当天深夜,赵匡胤突然死去。赵匡胤去世后,因为他在去世前没有确定王位继承人,按照传统的做法,任命新皇帝的权力应该是掌握在赵匡胤的年轻皇后——宋皇后手中,也就是说,无论是赵匡胤的兄弟赵光义还是赵匡胤的任何一个儿子,只要谁先来到宋皇后身边,把宋皇后控制住,那么这个人就是皇上的继承人。
尽管宋皇后年纪不大,但是处理问题还是比较老练的,她深知自己当时势单力薄,处境艰难,所以她打算先动手,既然没人来,她就主动叫一个他希望当皇帝的人来和她一起商量立储之事。
宋皇后心中最佳人选是谁?肯定不是赵光义,因为在赵匡胤执政期间,赵光义小动作不断,经常拉一些小圈子,他的所作所为,宋皇后是一清二楚。特别是赵光义为人阴险狡诈,毫无人性,因此宋皇后怎么可能让他继位?
那么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可以继位吗?
宋皇后比赵德昭小一岁,由于宋皇后没有子嗣,而且平时对自己也很照顾,因此赵德昭视宋皇后为母亲,由于二人年龄基本上一样大,双方之间的关系总是感觉很别扭,因此宋皇后和赵德昭的关系一直都是若即若离,总感觉有些陌生。
可宋皇后与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走动,因为宋皇后比赵德芳大七岁,她总把赵德芳当小弟弟看待。因此,在宋皇后心目中,赵德芳继位最为合适。
事不宜迟,宋皇后连忙让自己自己的亲信,太监王继恩把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叫过来,意思是让赵德芳成为继位。
但宋皇后没想到家贼防不胜防,王继恩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这一次出去,王继恩并没有听从宋皇后的安排,而是径直走到赵光义的家里,把赵光义带到了宋皇后的面前。
宋皇后一见到赵光义,一时有些迷惑不解,她看了一眼王继恩又看了一眼赵光义,瞬间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了,只好把之前的计划改变。
宋皇后让其他人退下后,满脸哀伤地对赵光义说:“你哥哥不在了,我把这个国家交给你治理,这个皇上由你来当,我们无意为此争抢,但我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一定要善待我们母子,确保我们母子平安无事。”赵光义点头同意。
就这样,赵匡胤死后的次日,赵光义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2位皇帝,即宋太宗。
赵光义登基后,看着年轻貌美的嫂子没有非常举动,也就没有再为难她们母子。你以为事情会是到此为止吗?非也。赵光义之所以这样做,一开始是为了稳定政局。
当赵光义的皇位坐稳以后,他展开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动,其中,最特别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与赵普结成“金阁同盟”,声称哥哥赵匡胤在生前曾经与母亲达成协议,让自己在哥哥百年之后继承皇位,因此说自己并非是窃取,而是名正言顺。
赵光义的这个操作,无疑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行为。大家都清楚,如今你登上了王位,说什么都没有人敢反驳,因为人人都担心自己性命不保。
赵光义把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开始将李渔的老婆周氏霸为己有,同时将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照逼得自尽。然后,他设置酒宴,用一杯毒酒让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也到阴间与父亲相聚了。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赵光义把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家的两个儿子清除之后,他甚至担心自己的亲弟弟会用同样的方式,与自己抢夺王位,所以他千方百计地将弟弟赵廷美斩杀。
赵光义的儿子见父亲这样对待他的至亲,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规劝父亲,做人不要太过分,应该为自己留条后路。
赵光义一听,十分生气地说:“你一个小毛孩子懂什么?竟然教训起老子了!”随后,赵光义借故将儿子逼疯了。你看,这家伙真的是为了王位而不择手段,六亲不认!
自从赵光义登基后,他对年轻貌美的嫂子宋皇后还算可以。他伤害了那么多人,可对宋皇后网开一面,毫发无伤,他让宋皇后独居僻静荒凉之地,并封宋皇后为“开宝皇后”。
宋皇后因忧郁成疾,在四十四岁时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如果按照赵光义的人品和处事方式,宋皇后能得到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善终了。
宋皇后去世后,赵光义坚决不承认嫂子为皇后,只按照妃嫔的标准和礼仪安葬了她。当然,对于宋皇后来说,这个结局已经是很不错了。
结语:
为何赵光义会没有对宋皇后有所行动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宋皇后当初给了赵光义做皇帝的正当性,如果当初不是宋皇后识时务,主动把皇位交给他,他还要费很多周折。再说了,要是赵光义把宋皇后除掉,无疑就是告诉天下人自己是杀死哥哥赵匡胤的凶手。
其次是因为赵光义登基后,国家事务繁多,为了使国内局势尽快稳定,他一边要清除异己,一边还要处理外敌的侵入,因此,他根本没有时间来处理宋皇后,等到自己忙完了想起皇后嫂子的时候,发现她已经人老珠黄,行将入土了!才使宋皇后躲过一劫,有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