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董鄂妃儿子夭折,顺治查看礼碑发现工匠正砸字改碑铭。他一脚踹开工匠怒问为什么,工匠磕头回答是孝庄的意思。顺治怒火中烧,愤然奔向慈宁宫。
见顺治怒气冲冲,一副要杀人的样子,苏茉儿立马行礼小声说,皇太后刚就寝。
顺治压不住火,故意大声喊,“朕有急事,请姑姑通传!”
苏茉儿正为难时,暖阁里孝庄喊道,请皇上进来吧!
见顺治大步流星走进孝庄寝室,一副问罪样,苏茉儿立马回避了。
只见顺治礼也不行,气冲冲就问孝庄,为何要砸了“祚亲王”的“祚”,这妥当吗?
孝庄不紧不慢看着顺治反问,祚是皇位之意,皇上不经朝议就要以太子之礼葬四阿哥,这妥当吗?
顺治不说话,脸色很难看。
原来,四阿哥一出生就被封为祚亲王,朝中便议论纷纷。如今四阿哥夭折,顺治又按太子的仪制建陵,下葬,朝中舆论再度掀起。
孝庄没办法,这才出面干涉,可顺治才不考虑这些。
他气愤地责怪孝庄,皇贵妃董鄂氏从怀孕到生产,如今儿子又去世了,孝庄都没有关心过她。
他甚至说孝庄是对董鄂妃有意见,才迁怒四阿哥故意改礼碑。
孝庄气得无语,扶着额沉思半天,但还是压着火解释。
从董鄂氏进宫,自己任由顺治对她宠着惯着,她替顺治关照爱护着别的妃子,替他平衡着后宫。
哪知顺治压根儿不领情,梗着脖子大逆不道地说出一句,谁挑的谁关爱!
孝庄气拍着桌子喊,四阿哥以荣亲王下葬,这事没得商量。
顺治没办法,垂头丧气地出了慈宁宫。
其实,自打董鄂氏进宫,顺治对他很是宠爱,孝庄也确实成全式的由着顺治的脾气。
但相较于顺治两个形同守寡,到死都是处子之身的皇后,董鄂氏简直不要太幸福。
然而,顺治不觉得。
在他心里,后宫的妃嫔,第一任皇后孟古青,是他恨透了的多尔衮挑的,第二任皇后是母亲孝庄挑的,唯有董鄂氏是他自己挑的。
正所谓,自己挑的媳妇自己不宠谁宠?
可顺治的这份宠爱,董鄂氏却并未消受多久。
1660年8月,董鄂妃去世,死时不过22岁。
算下来顺治皇帝福临的宠爱,她不过享受了4年左右。
董鄂妃死后,顺治悲痛欲绝,追封她为孝献皇后,赐予14个字的谥号,以皇后之礼下葬。
顺治甚至命令所有亲王、官员、公主、命妇通通“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
不仅如此,顺治为了纪念这个最宠爱的妃子,还亲笔写下4000字的《孝献皇后行状》,用了4个月的蓝笔批阅奏章。
然而,这还不算完。
董鄂妃死后,顺治竟将她的死归结于孝庄,他责怪孝庄苛待董鄂氏,才使其抑郁而亡。
孝庄无语,母子之间的关系再次变得水深火热。
孝庄本以为,儿子福临顶多闹成这样就到头了。
可没想到,没多久顺治开始闹着要出家,拦都拦不住,孝庄没办法只能派人24小时守着他。
之后,孝庄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一个既忠心又了解顺治心思的人代替他去出家。
孝庄选的人是吴良辅。
那个曾在顺治与董鄂妃幽会时放哨,又支持顺治出家当和尚的太监。
福临同意了。
说到这里,九仙月很想感叹一句,孝庄的手段真是高明,即圆了儿子出家的梦,又除去了儿子身边的腌臜之人。
这件事后,孝庄与顺治的母子关系得以缓和,可没想到的是意外却来了。
吴良辅出家那天,顺治不听劝,偷偷跑去观看,竟染上了天花。
即使所有的御医都围着,还是没能从天花的手里救回顺治。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顺治病得满脸是痘时,才带着哭腔跟母亲孝庄道歉,说自己这一生都让母亲失望了。
也说出自己怨恨多尔衮、处处和母亲作对的原因。
孝庄听后,泪如雨下。
自此,她才知道儿子一生叛逆,竟是因为从小就觉得母亲爱皇权,爱多尔衮胜过爱自己。
孝庄一番解释后,母子终于和解。
【九仙月】
心理学上有个观点,那就是孩子叛逆的原因,是因为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即“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倘若孝庄能早一点知道儿子福临的这个心结,或许母子之间也就没有那么多年的针尖对麦芒了。
因此,解决孩子叛逆的关键,就是让他们看到父母的爱。
又或者,若父母子女之间多一点敞开心扉的交流,便能减少很多矛盾,让亲子关系更和睦。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