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华夏这片土地上滋养了数不尽的智者和霸主,但是不管是智者还是霸者终归还是人,是人就跳不出思维的局限性,总有犯错的时候,所以才会有了朝代更替,君主犯错误国,臣子犯错可能株连九族,整个历史中人们都是在犯错与参照前任的错误中开拓文明的领域。诸葛亮对大家来说应该不陌上,他智谋无双,算是大家心目中近神话的人物,他一生也犯了两个大错,不然也不至于蜀国如此轻易被灭。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在诸葛亮3岁的时候母亲病逝,他的父亲也在8岁时候去世,之后治好带着弟弟诸葛均去投奔自己的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失去了职务投奔了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隐居,诸葛亮从小就学问无双,加上他的聪明好学,他的才能与日俱增,但是时人对他却不屑一顾,只有他的好友相信其才干。
之后刘备兵败于曹操,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想要获取能人辅佐以挽回局面,他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于是有了三顾茅庐的事情,拜访了三次之后见到诸葛亮本人,刘备与诸葛亮详谈一番,见识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把我的精准,了解了他的才干,于是就将诸葛亮请出山,拜为蜀国的丞相。也是这次,诸葛亮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用他的才智去实现他和刘备说的三分天下。
在大家眼里,基本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完人,其实诸葛亮也犯了两个打错。说到这里大家最想说的而应该是马谡吧,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就曾经叮嘱过诸葛亮,此人不堪大用,但是诸葛亮听进去了,他也知道马谡不堪重用,但是在北伐的时候他还是派马谡去守街亭,虽然蜀中又有可用之才,但是让马谡去守街亭还是诸葛亮没看准人。
除了这个其实诸葛亮还错误的处置了两个人,一个就是西蜀的杨仪,另一个是魏延。这两个人之前孙权就曾经说过是小人,尤其是杨仪,很多人都明白他是小人,当然诸葛亮也是知道的,但是他知道归知道,却没有做任何处理,任由其继续为官。孔明病逝,大军一下子没了主帅。魏延一向和杨仪不和,此时起了冲突,军中无人能够约束二人。在魏延叫嚣的时候,却不料被马岱偷袭,一刀就被砍到了马下。
这次之后杨仪认为自己平乱有功,回去至少能坐丞相的位子,但是在回来之后只是被赏了一个中军师的官职,这个官职不大不小,相比他心中的预期丞相还是差的太远。所以他就和别人说早知道就带兵降曹,那比现在好多了。由此可见他的品行有多低劣。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实际作为,但是一天就是抱怨自己官职太低的人,诸葛亮却一直留在军中,而且尽管他早就知道了杨仪的品行,这正是诸葛亮所犯的一个大错误。
这一系列的事件之后,造成了蜀国基本无人可用,姜维艰难运转也没能起到效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魏延不死,两个人共同分担蜀国国事,分兵北伐曹操,同时联合江东的孙权,或许能够突破曹操的封锁,后面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