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小窗幽记》
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上位,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经为朱允炆做了一切他能想到的事情,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朱棣真的敢反,而且可以成功,因为朱元璋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对于抢夺侄子的皇位,朱棣有想法,也敢于付出行动,但他却没有必胜的把握,直到道衍和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何不直取南京”,他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明朝未来的局面。
相遇
道衍和尚出家的名字叫做姚广孝,他是一个守本分的和尚,自从出家后吃斋念佛,对于佛家的规定毫无保留地遵守,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本分的和尚,除了佛法,兵法、道术,治国之道无一不精,即使诸葛亮、司马懿在世也不过如此。
不过道衍和尚在元末明初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他其实已经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但也许朱元璋并不是他的真命天子。
他只是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普通的和尚,进入了皇家的和尚队伍当中,负责为皇宫中去世的人进行诵经祈福。
难道道衍和尚就要这样籍籍无名,走完自己的一生吗?在马皇后去世时,道衍和尚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最佳搭档,即有皇帝之相,却只有王爷之实的朱棣。
在朱棣即将离开南京的时候,道衍和尚拦住了他,轻轻地说了一句:“若有机缘,送大王一顶白帽子。”
难道这是在咒骂朱棣,要送他一场“白事”吗?非也,道衍和尚的话里大有深意。
若只看后半句,着实让人误解,可加上前半句就不同,大王加上一顶白帽子,分明就是让他的王变成皇,于是朱棣在回到北平后,立刻邀请道衍和尚入宫,从此两人便走到了一起,密谋夺取天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朱棣没有遇到道衍和尚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朱棣本身也是一个纠结症患者,在朱允炆削藩的时候,朱棣也曾考虑交出兵权,接受削藩,但是道衍和尚却很果断,他立刻劝朱棣出兵,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这次出兵不但打了朱允炆一个措手不及,也获得了和很大的主动权,但麻烦也接踵而至。
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朱允炆有多方协助,朱棣的大军很不顺利,被卡在了半路上,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朱棣只有被围剿的份,这个时候道衍和尚又一次出现了,他用一句话点醒了朱棣:“何不直取南京?”一语道破万机。
一直以来,朱棣都是传统的战争思维,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打,可朱棣现在不是在抢地盘,如果放弃目前的城市,绕路直接进攻南京,不但节省时间,还可以减少敌人的数量,事实证明,道衍和尚的话千真万确,朱棣很快就夺得皇位。
进入太庙
朱棣能够拿到皇位,道衍和尚功不可没,而朱棣也准备了大量的赏赐给他,在朱棣的心里,道衍和尚的地位仅次于他。
但就在这时,道衍和尚的决定让朱棣大吃一惊,他不要权,也不要钱,而是一心回到庙里去当和尚,难道道衍和尚是看不上朱棣的赏赐吗?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道衍和尚对于朝堂之上不闻不问,一心诵经念佛,在此期间,朱棣换着花样的来奖赏道衍和尚,可道衍和尚却一直保持拒绝的态度。
直到死前,道衍和尚才说出自己唯一的请求,让朱棣放走曾经涉嫌包庇朱允炆的另外一个和尚。
而这个请求也不是道衍和尚本人的需求,他是为了让朱棣放下心结,对于这样一个人,朱棣实在想不到奖赏他的方式,不过在朱棣死后,朱高炽将道衍和尚的灵位放入太庙,日后明朝万千子孙都要来祭奠他,才最终完成了对道衍和尚的封赏。
移出太庙
在朱棣死后,道衍和尚的灵位就在太庙中整日接受皇室的香火,直到嘉靖皇帝下令,才将道衍和尚的灵位移出太庙,那么嘉靖皇帝为何会这样去做呢?
首先,嘉靖皇帝这样做和自己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朱元璋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和尚,所以明朝的前几位皇帝大多信佛,但是到嘉靖皇帝这里完全不同,嘉靖皇帝是一个道教的坚实拥护者,他对于道教的推崇基本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大部分皇帝。
在他看来,一个佛教徒怎配进入太庙接受后代的香火呢?所以便以道衍和尚是佛教中人,且没有上过战场杀敌为由,将他移出了太庙。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道衍和尚因为主导了朱棣的靖难之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被移出了太庙。
从朱棣的角度来说,道衍和尚帮助他拿到了皇位,但是对于整个皇室来说,道衍和尚是帮助一个藩王夺取皇位的,这并不是一个光辉的想象。
如果对这种人进行推崇,势必有很多的藩王会学习朱棣进行反叛,无独有偶,清朝时期在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也禁止道衍和尚的作品入内,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那么该如何看待道衍和尚的为人和他做的事情呢?从个人角度来说,辅助自己认可的人达到更高的成就,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也许他的行为确实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可没有他,有些事情依旧会发生。
如果当时没有道衍和尚,朱棣大概率依旧会反叛,但是这次反叛将会带来更多的死亡,明朝的未来也许不会达到如今的成就。
相比起朱允炆,朱棣显然更适合做皇帝,在朱棣做皇帝期间,不仅明朝国力大幅度上升,其接任者朱瞻基更是将明朝带往一个新的高度,这点朱允炆是做不到的。
作为朱元璋的身边人,道衍和尚显然接触朱元璋和朱允炆要早,如果朱允炆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或许道衍和尚不会离开,而他主动接触朱棣,恰恰说明在道衍和尚心中,朱棣更适合来管理这个国家,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嘉靖皇帝虽然将道衍和尚的灵位移出了太庙,但却从来没有诋毁他,毕竟没有道衍和尚,就不会有嘉靖这位朱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