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从七品曾国藩一年所有收入加起来,总共129.96两白银,可他却花了608两,欠下479两,等于现在95800元。谁料,曾国藩仅3招就填上了窟窿。
在清朝很多人都知道,当京宦,实打实是个赔钱的买卖。
拿曾国藩来说,1841年,他身为翰林院检讨,纵然一年所有收入加起来有129.96两白银。
但房租花掉160两,请客吃饭随份子110两,上班“打车”30两,衣帽200多两,日常生活用度,包括米面、纸笔、书差不多100两。
算下来大概608两白银,妥妥的入不敷出。
那么,他是如何填补这479两白银亏空的呢?
其一,啃“老”,也就是从“家”里带。
曾家虽然在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手里,翻身变成小地主,宽裕起来,但依然没什么钱。
但不可思议的是,曾国藩1938年中了进士,被点为翰林,进京为官时却带了1500两白银。
这1500两白银当然不是家里凑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据说曾国藩进士落地被点为翰林后,在当地身价骤增,而他就借着这个机会四处去化缘。
曾国藩化缘的对象,从亲戚朋友到各地官员,从湘乡人在本地开的店铺到湘乡人在其他县开的店铺无一遗漏。
只不过他出去化缘,也同当年唐僧取经一样风餐露宿,很是辛苦,可他不比唐僧,没有孙悟空那样一个孝顺又神通广大的徒弟。
其中艰难,可想而知。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会产生疑问,他化缘别人都会给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人都觉得结识一位翰林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地位低下的商人。
张宏杰老师曾记载,曾国藩当年4次“化缘”,跑了1500公里,“化缘”1489.12两白银。
也就是说曾国藩当年每跑1公里就能化得大约1两白银。
而这1500两白银,在当时可以买大约60亩的良田,或者40000斤猪肉。
当然除了“化缘”,曾国藩还通过借钱和帮人打官司,来为自己筹措入紫禁城的饷银。
不得不说,出身贫寒的曾国藩为了能入朝为官也是花了大力气的。
不过,后来证明这都是值得的。
其二,冰敬和炭敬
在清朝有一个公开的规则,那就是,通常每一个到京城办事的地方官都会给自己认识的京官送点孝敬,即冬天买炭火、夏天买冰的银子。
1841年,曾国藩差不多收了地方官97两的孝敬。
纵然如今看来,就是一笔灰色收入,但在当时却是人人皆知的规则。
其三,找商人借
清代乃至更早之前,商人的地位都是很低的,而且永无翻身之日。
但京官不同,他们纵然穷困,但有身份地位,若有一日发达了,更是今非昔比。
而一个商人若能在某个京宦穷困时施以援手,不仅能为自己攒一份人情,还能将借出去的银子收回来,何乐而不为呢!
曾国藩的日记中曾记载,1841年从“家里”带的银两花光后,没办法找商人借了50两才勉强过了年。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曾国藩只是刚到北京是工资低花费大,后来步步高升,也就不会这么窘迫了。
然而,事实是随着官位越来越高,他所需要匹配的排场也越来越大,反而让他越来越窘迫。
要知道曾国藩京宦生涯14年,欠下许多,直到离京20年才将以往所欠还清。
说到这里也许读者会问九仙月,既然做京宦是个赔钱的买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呀!
要知道在紫禁城,能经常见到皇帝,容易被赏识,曾国藩就是因为经常见道光,道光赏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这才有了后来的十年七迁。
不仅如此,在紫禁城还能经常和各部尚书打交道、认识各种有用的人,打入他们的圈子,跨越“阶层”。
纵然做京宦时穷苦,可一旦外放到了地方,那就是翻身把歌唱了。
拿曾国藩来说,1860年,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之后,基础工资155两,养廉银(类似于职位补贴)18000两。
若用购买力换算一下,那就是3631000元。
这与在京时的收入相比,那真是翻天覆地。
对曾国藩来说,纵然在京时,穷困无比。
然而若没有在京时历练的能力积攒的人脉,或许他永远也做不到两江总督的位置,更不可能有翻天覆地的收入变化。
果然,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那么,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