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韩信的成败,文化素养,心理历程不同,但在不同之后,双方具有相同的背景。先来看项羽。他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便摧毁了秦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的确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豪放豁达的性格,英勇顽强的斗志,蔑视权贵的态度,视死如归的壮烈,无一不勾动着后世的心灵。
项羽在鸿门宴上对刘邦重义讲仁,放虎归山,坐失良机,为自己陷落埋下了伏笔。如果说“天意”一开始还特别看重这个充满血性的男儿话,那么当他“放虎归山,逆天而行”,“天意”对他这个“叛逆者”,自然要予以惩罚。项羽最后的兵败自杀,就显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新加坡女诗人在《楚霸王》一诗中写道:错就错在那杯温酒,没有把鸿门燃成一册楚国史,却让隐形的蛟龙,御着江山,遁入山间草莽,他手上捧着,只是一双致命的白璧。
韩信无疑也是一个坐失良机的悲剧承受者,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分析天下形势,在战场上,他更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谓大智至极!然而,韩信工于谋天下,却拙于谋身。对于刘邦,他恰恰没有做到“知彼知己”,没有认清身处刘邦之下的必然厄运。坐失良机,不唯如此,他对别人的忠告竟然充耳不闻。
项羽说客武涉,对韩信有过精辟的分析,他揭露了刘邦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真实面目,充分说明了天下三分的大势。但韩信念念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思”,不肯叛主。谋士蒯通假托相面之术以求撼动韩信,他深刻指出,韩信以其最为强大的实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但足以独当一面,而且更可号令天下,但韩信坚拒不从。可悲的是,韩信这个看似最完美的天才,竟成了坐失良机的凡夫俗子,结果酿成了千古血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岂非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