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香帅,不少朋友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古龙小说中的“楚留香”——风流倜傥+武功高强,人称香帅。“楚留香”是虚构的“假香帅”,“真香帅”另有其人,还干了件很矬的事儿——主观上想保自己的老板,客观上却害了老板。
这个“真香帅”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号香涛,又是总督,故世人称之为香帅。
当年洋务运动兴起,张之洞赶时髦,提出一个著名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在湖北主持新政,大举兴办洋务,创立了一批近代化工厂。大名鼎鼎的“汉阳造”,成为民国时期步枪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张之洞在湖北经营20年新政,才使得武汉成为重镇。伟人对张之洞评价很高:“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近代教育家辜鸿铭说:“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的合作。”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张之洞是封建大臣,两人是势若水火的阶级矛盾,怎么可能联手创立民国?再说了,张之洞1909年就去世了,怎么影响1911年的辛亥革命?
原来,张“香帅”不但大力兴办洋务,还积极培养人才,向海外派遣大量留学生。他重视教育,撰写名作《劝学篇》,人在哪里做官,就在那儿开办书院和学校,所以才有著名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武汉自强学堂(武汉大学)、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等,培养了大量具有新思想的人才。1904年4月底,湖北留日学生289人,位居全国首位,这些接触新思想的学生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更牛的是,张“香帅”竟抵制清廷的政策。为了扩充新军,当时各省都有陆军小学,招收15-18岁的中小学生。这些学生年纪轻,“三观”属于成型时期,如果接受封建教育,容易控制思想。张之洞看法不同,认为陆军小学堂只是普及性的军事教育,花费巨大又远水难解近渴,“中国学堂所教,多系俊秀幼童及各营兵勇,文理既昧,气质亦粗,断难领会精要。”他不理会朝廷要求从中小学生招收军官的规定,而是直接从军营选送优秀士兵到小学接受培训,同时在规模、生源、机构、津贴、专业、教学计划等方面大张旗鼓地变通。优秀士兵多为读书人,容易接受新思想。后来参加革命的,大都是这些人。
张之洞这些做法,主观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客观上却促进了思想传播和新人才选拔。
新政后期,对湖北大举兴学和派遣留学生的举措,慈禧一度非常忧虑。一恐学生人数过多且多为汉人,易为地方掌控;二嫌学生参差不齐,不合陆军小学堂的规制。1907年,湖北巡抚端方调任直隶总督,进京觐见。慈禧太后直接对端方说:“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在湖北。”老太婆没想到自己一语成谶,武汉果然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访问武汉见黎元洪,感叹张之洞主持的新政有方,为辛亥首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准备了人才条件。孙先生表示:“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参考书目
1.《民国那些年》,团结出版社,2015年
2.《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