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鸿章的角度来看,主张避战求和的想法错了吗?
迪丽瓦拉
2024-06-28 21:07:27
0

原标题:从李鸿章的角度来看,主张避战求和的想法错了吗?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战争是残酷的人为灾难,战争过后,无数难民涌现出来。

中国是一个不喜欢发动战争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坚持和平原则,但在历史上,中国经历的战争却数不胜数,尤其是在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抵御外敌。

意大利商人马克.波罗曾在元朝时期游历到中国,写下一本《马克.波罗游记》。在书中,马可波罗向人们介绍了中国的富饶,介绍了中国宫殿的美丽。

这本书让中国的富饶为外国所知,外国的人早已想要来中国敛财。

到了清朝,中国闭关锁国断绝了外国人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念头,他们便采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之路。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中国被侵略的源头就在于金钱和财富。中国国门打开后,越来越多国家想要在中国瓜分一些金钱,其中包括对我们侵略时间最长的日本。

日本侵略中国时,晚清政府始终主张和平政策,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却说,日本不除去,将会后患无穷。

曾国藩

主战派的兴奋

原本中国确实像《马克.波罗游记》中所说的那样,地大物博,但在每朝每代的发展之下,尤其在大清闭关之后,中国早已大不如前。

并且《马克.波罗游记》中描写的宫殿富丽堂皇,却没有描写穷苦人家的生活,这富丽堂皇自然为中国吸引来了许多不友好的来访者。

清朝接管中国的政权后,也曾经历过康熙盛世,但康熙过后,中国便迅速衰落,尤其是到了慈禧太后时期,中国更是没落,落后而不自知。

大清政府看重自己手中的权势,想尽办法将权势握在手中,却又不认真治理国家,使得历史上最受关注的朝代变成了清朝,慈禧太后更是凭一己之力成就了自己的千古骂名。

1891年,此时清朝皇帝是光绪帝。光绪帝虽说没多大能力,但他有满腔抱负,他一直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让大清好起来。

鸦片战争过后,中国仿佛成为了一个人人可欺的对象,清朝的大臣们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主张和平、妥协,另一派则主张战斗。

李鸿章

光绪皇帝就是主战派的人,他希望能让那些想要侵略中国的人对大清刮目相看,希望能以实力打消旁人的侵略之心。

然而,光绪空有抱负却没有权力,他说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却是始终受制于慈禧太后,说到底,他也只是慈禧太后的臣子罢了。

当收到日本要侵略朝鲜的电报时,光绪是兴奋的。朝鲜在历史上一直是属于中国庇佑的藩属国,日本朝着朝鲜开火,其实也是在朝着大清开火。

而这一次日本打算侵略朝鲜,在光绪以及一众主战派的人看来,就是一个让大清翻身的机会。

对于一众主战派的大臣来说,日本将会是清朝踩着“上位”的道具,在他们看来,日本只是一个小国家,完全可以用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这就是一个机会。

李鸿章

这些人中,曾广钧也是一个,他言辞犀利地表示,大清一定要抓住机会,将日本彻底消灭,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

曾广钧是曾国藩的第一个孙子,曾广钧刚出生时,曾国藩正在山东剿匪,当时战事十分不顺,曾国藩正感到苦闷,曾广钧的出生冲淡了这些苦闷。

曾国藩对自己这第一个孙子十分看重,亲自为他取了名字,不过曾广钧才七岁,曾国藩就去世了。

曾国藩在治家上面颇有一套,曾家被治理的极好,曾国藩的儿子孙子也大多聪慧。

曾广钧也是从小聪慧的人,甚至有着小神童的称号。但曾广钧为世人所知的更多的却是他的私生活。

曾广钧私生活并不检点,为官之后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建树,连妹妹对他的评价都不高。

言归正传,说到主战派想要将日本侵略朝鲜作为大清的跳板,这一主张立刻受到了李鸿章的反对。

李鸿章一直以来都主张避战求和,尤其是在面对日本的时候。在李鸿章看来,日本明治维新过后就已经强盛起来,在世人眼中日本是小国,这只是因为日本的国土小以及人口少,但日本的战斗力却是可以完胜中国的。

李鸿章的看法是基于对日本的了解发表的,但这样的看法在光绪看来就是无稽之谈,光绪不相信中国会无法战胜日本这个小国。

光绪皇帝

战败的后果

清朝与日本的战争最终还是打响了,但清军节节败退,这让光绪十分生气。光绪不知道战况究竟如何,认为战败定然是李鸿章的原因。

在恼怒之中,光绪正打算下旨责备李鸿章,却首先迎来了日本的军队——日本越过鸭绿江,打进了中国。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甲午战争。

鸭绿江

战争以中国惨败结束,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割地赔款条约,但人的野心是无穷的,中国割地赔款更加大了日本的野心,也让别的国家看中了中国能为他们带来的利益,自此,中国走上了被列强瓜分的道路。

曾广钧说,日本不除,中国将后患无穷,这句话确实是有远见的,日本在这之后给中国带来了许多不平等的条款。

事实上,日本在侵略朝鲜时,根本目的本就不在朝鲜而在中国。日本要进攻中国,从鸭绿江进攻无疑是最好的,而鸭绿江与日本之间,还有一个朝鲜,于是为了进攻中国,日本便首先对朝鲜发起了侵略。

甲午战争

战——尚有胜算

主战派的想法是没有错的。

其一,对于那些想要侵略中国的列强国家来说,一味的退让只会让中国在他们看来软弱可欺。中国如果不想要有战争,便要妥协,妥协的结果就是割地赔款。

当列强们在中国尝到了甜头之后,便会找更多的理由对中国进行侵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事情。

主战派的主张,就是要将这种一味忍让的可能性杜绝,让各国知道中国不是人人可欺的。

其二,中国在当时是没有国际地位可言的,但由于中国在历朝的发展给人留下了中国强盛的印象,列强们当时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是明目张胆的,他们还只是在试探。

此时如果主战派能领导一场漂亮的胜利,确实能将中国的地位提高。

慈禧

而李鸿章等主张避战求和的想法就是一直退让,这样的主张让李鸿章在历史上背负的名声并不好。

许多人认为,中国就是在李鸿章等人的步步退让之下才被人瓜分的。但站在李鸿章的角度来看,他的主张也是有迹可循的。

其一,李鸿章与日本接触了数十年,他主张避战求和最大的原因是对日本的了解。他了解日本,知道中国胜算不大,因此不希望中国做无谓的抗争。

其二,李鸿章虽说在历史上背负了许多骂名,又始终受慈禧看重,但他也是希望中国能发展壮大不受制于人的。

可李鸿章胆小。他承担不起战败的风险,因此他宁愿求和,即使知道求和一定会有各种不平等的条约,他依然只能求和。

从李鸿章的角度来看,他的想法并没有错。但中国是一个国家,且是一个被各国觊觎的国家,要想不被觊觎,就只能战,哪怕战败了也要战。

在日本开启了对中国的侵略道路之后,中国即使战斗力不足,也依然奋力作战,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成立了新中国。

这说明,不能因为一时的软弱就退让,战了,也许会失败,但有成功的机率,不战,却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一、引言 在国军众多将领中,王耀武无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相比于黄维稍显呆板、杜聿明有些僵硬,...
400年前的中国“背包客”:徐... 1607年的江南早春,杏花微雨沾湿了无锡徐家的青石板。二十二岁的徐霞客将墨迹未干的科举落第文书丢进火...
百余件青白瓷亮相景德镇 展宋代... 景德镇5月21日电 (李韵涵 程万海 余乐进)20日,“唯我青白——景德镇历代青白瓷文物修复展”在江...
原创 老... 在1955年,中共中央在北京的怀仁堂举办了一个庄重的授衔仪式,授予了开国元勋们新的军衔。陈庚将军荣升...
原创 陈...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有四大家族,其中包括“蒋介石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以及陈果夫、陈立夫家族...
原创 唐... 公元737年,唐玄宗年届52岁,正值雄心壮志之时,却将目光投向了他20多岁的儿媳杨玉环。某日,他忽然...
原创 临... 大家好,我是小步,欢迎收听《七雄归一系列》之第22期。 上期我们介绍了长平之战的前两个阶段,讲述了赵...
原创 不... 在探讨缅北局势时,我们不可让果敢的问题淹没了我们的视野,更需关注那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佤邦,尤其是与其...
原创 满... 如今,大多数满洲人已经改用了汉姓,这其中有许多人原本就来自汉族,而真正的满洲贵族或朝廷后裔却极为罕见...
隋唐英雄武力大揭秘!这10位猛... 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砸下来,四平山一百二十万大军瞬间人仰马翻。 李元霸站在尸山血海中,病鬼般的脸上写满...
刘备去世之前为何要说赵云不可重... 说起赵云,大家都想起他在长坂坡的英勇,想起他用全力护阿斗的忠心。 古诗也有云“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
原创 1... 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开国将帅以血与汗为代价拼搏而成的历史。从红军时代的枪林弹雨,到建国后的百战百胜,...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到... 在浙江绍兴上虞的群山之间,有座海拔仅58米的小山丘,却让李白、苏轼等文豪留下30余首诗词。这里就是成...
原创 “... 2022年5月,一场关于“毒教材”的风波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位家长偶然翻阅...
原创 连... 明朝因为“靖难之役”而发生了动荡,围绕着继位问题,尤其是朱标、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争论成为了焦点。这些...
原创 田... 商洛首个供销社在商南的诞生 文/田光庆 提到“供销社”,许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个时代的画...
楼宇部分不是文物!三问安徽凤阳... 5月19日, 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城鼓楼楼顶瓦片大面积滑落引发关注。(此前报道:) 为何竣工验收后没多...
原创 6... 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在朝鲜板门店正式签署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宣告了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的结...
原创 被... 一、蜀汉五虎将压倒五子良将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五虎将,以及正史中曹营的五子良将,虽然两者地位和背...
一见·从龙门石窟之行,感悟中华... 洛阳城南,伊水潺潺,苍峰屏峙,石窟生辉。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了龙门石窟,了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