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战争是残酷的人为灾难,战争过后,无数难民涌现出来。
中国是一个不喜欢发动战争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坚持和平原则,但在历史上,中国经历的战争却数不胜数,尤其是在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抵御外敌。
意大利商人马克.波罗曾在元朝时期游历到中国,写下一本《马克.波罗游记》。在书中,马可波罗向人们介绍了中国的富饶,介绍了中国宫殿的美丽。
这本书让中国的富饶为外国所知,外国的人早已想要来中国敛财。
到了清朝,中国闭关锁国断绝了外国人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念头,他们便采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之路。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中国被侵略的源头就在于金钱和财富。中国国门打开后,越来越多国家想要在中国瓜分一些金钱,其中包括对我们侵略时间最长的日本。
日本侵略中国时,晚清政府始终主张和平政策,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却说,日本不除去,将会后患无穷。
曾国藩
主战派的兴奋
原本中国确实像《马克.波罗游记》中所说的那样,地大物博,但在每朝每代的发展之下,尤其在大清闭关之后,中国早已大不如前。
并且《马克.波罗游记》中描写的宫殿富丽堂皇,却没有描写穷苦人家的生活,这富丽堂皇自然为中国吸引来了许多不友好的来访者。
清朝接管中国的政权后,也曾经历过康熙盛世,但康熙过后,中国便迅速衰落,尤其是到了慈禧太后时期,中国更是没落,落后而不自知。
大清政府看重自己手中的权势,想尽办法将权势握在手中,却又不认真治理国家,使得历史上最受关注的朝代变成了清朝,慈禧太后更是凭一己之力成就了自己的千古骂名。
1891年,此时清朝皇帝是光绪帝。光绪帝虽说没多大能力,但他有满腔抱负,他一直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让大清好起来。
鸦片战争过后,中国仿佛成为了一个人人可欺的对象,清朝的大臣们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主张和平、妥协,另一派则主张战斗。
李鸿章
光绪皇帝就是主战派的人,他希望能让那些想要侵略中国的人对大清刮目相看,希望能以实力打消旁人的侵略之心。
然而,光绪空有抱负却没有权力,他说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却是始终受制于慈禧太后,说到底,他也只是慈禧太后的臣子罢了。
当收到日本要侵略朝鲜的电报时,光绪是兴奋的。朝鲜在历史上一直是属于中国庇佑的藩属国,日本朝着朝鲜开火,其实也是在朝着大清开火。
而这一次日本打算侵略朝鲜,在光绪以及一众主战派的人看来,就是一个让大清翻身的机会。
对于一众主战派的大臣来说,日本将会是清朝踩着“上位”的道具,在他们看来,日本只是一个小国家,完全可以用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这就是一个机会。
李鸿章
这些人中,曾广钧也是一个,他言辞犀利地表示,大清一定要抓住机会,将日本彻底消灭,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
曾广钧是曾国藩的第一个孙子,曾广钧刚出生时,曾国藩正在山东剿匪,当时战事十分不顺,曾国藩正感到苦闷,曾广钧的出生冲淡了这些苦闷。
曾国藩对自己这第一个孙子十分看重,亲自为他取了名字,不过曾广钧才七岁,曾国藩就去世了。
曾国藩在治家上面颇有一套,曾家被治理的极好,曾国藩的儿子孙子也大多聪慧。
曾广钧也是从小聪慧的人,甚至有着小神童的称号。但曾广钧为世人所知的更多的却是他的私生活。
曾广钧私生活并不检点,为官之后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建树,连妹妹对他的评价都不高。
言归正传,说到主战派想要将日本侵略朝鲜作为大清的跳板,这一主张立刻受到了李鸿章的反对。
李鸿章一直以来都主张避战求和,尤其是在面对日本的时候。在李鸿章看来,日本明治维新过后就已经强盛起来,在世人眼中日本是小国,这只是因为日本的国土小以及人口少,但日本的战斗力却是可以完胜中国的。
李鸿章的看法是基于对日本的了解发表的,但这样的看法在光绪看来就是无稽之谈,光绪不相信中国会无法战胜日本这个小国。
光绪皇帝
战败的后果
清朝与日本的战争最终还是打响了,但清军节节败退,这让光绪十分生气。光绪不知道战况究竟如何,认为战败定然是李鸿章的原因。
在恼怒之中,光绪正打算下旨责备李鸿章,却首先迎来了日本的军队——日本越过鸭绿江,打进了中国。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甲午战争。
鸭绿江
战争以中国惨败结束,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割地赔款条约,但人的野心是无穷的,中国割地赔款更加大了日本的野心,也让别的国家看中了中国能为他们带来的利益,自此,中国走上了被列强瓜分的道路。
曾广钧说,日本不除,中国将后患无穷,这句话确实是有远见的,日本在这之后给中国带来了许多不平等的条款。
事实上,日本在侵略朝鲜时,根本目的本就不在朝鲜而在中国。日本要进攻中国,从鸭绿江进攻无疑是最好的,而鸭绿江与日本之间,还有一个朝鲜,于是为了进攻中国,日本便首先对朝鲜发起了侵略。
甲午战争
战——尚有胜算
主战派的想法是没有错的。
其一,对于那些想要侵略中国的列强国家来说,一味的退让只会让中国在他们看来软弱可欺。中国如果不想要有战争,便要妥协,妥协的结果就是割地赔款。
当列强们在中国尝到了甜头之后,便会找更多的理由对中国进行侵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事情。
主战派的主张,就是要将这种一味忍让的可能性杜绝,让各国知道中国不是人人可欺的。
其二,中国在当时是没有国际地位可言的,但由于中国在历朝的发展给人留下了中国强盛的印象,列强们当时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是明目张胆的,他们还只是在试探。
此时如果主战派能领导一场漂亮的胜利,确实能将中国的地位提高。
慈禧
而李鸿章等主张避战求和的想法就是一直退让,这样的主张让李鸿章在历史上背负的名声并不好。
许多人认为,中国就是在李鸿章等人的步步退让之下才被人瓜分的。但站在李鸿章的角度来看,他的主张也是有迹可循的。
其一,李鸿章与日本接触了数十年,他主张避战求和最大的原因是对日本的了解。他了解日本,知道中国胜算不大,因此不希望中国做无谓的抗争。
其二,李鸿章虽说在历史上背负了许多骂名,又始终受慈禧看重,但他也是希望中国能发展壮大不受制于人的。
可李鸿章胆小。他承担不起战败的风险,因此他宁愿求和,即使知道求和一定会有各种不平等的条约,他依然只能求和。
从李鸿章的角度来看,他的想法并没有错。但中国是一个国家,且是一个被各国觊觎的国家,要想不被觊觎,就只能战,哪怕战败了也要战。
在日本开启了对中国的侵略道路之后,中国即使战斗力不足,也依然奋力作战,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成立了新中国。
这说明,不能因为一时的软弱就退让,战了,也许会失败,但有成功的机率,不战,却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